《中国人的时间智慧》
张勃 郑艳 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1年1月出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经验的累积摸索出的农耕生产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节序规律。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人的时间智慧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有力佐证。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二十四节气多多少少有些认知,有时也会根据节气变化调整自己的生产、生活行为,但系统全面地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由来、丰富内涵、科学机理与价值效应,还有许多相关的知识需要了解。张勃、郑艳撰著的《中国人的时间智慧——一本书读懂二十四节气》(以下简称《中国人的时间智慧》)一书,正是一本全面系统阐述二十四节气文化,让人们易懂也易于掌握二十四节气来龙去脉、价值意义及其当下发展的优秀读物。
通览《中国人的时间智慧》一书,首先有提纲挈领的概述,讲明二十四节气形成的过程、包括的内容、产生的原因、顺天应时与天人合一的内在思想文化精神,讲明天时与人时、节气与节日的相关性以及节气蕴含的丰富思想文化价值。然后分别对春季节气、夏季节气、秋季节气、冬季节气做了分篇的专门阐述,每篇又对此季节中的有关节气做了逐一阐释。比如春季节气里,分别对春朝大如年朝的立春,东风解冻、散而为雨的雨水,春雷响百虫出的惊蛰,南园春半踏青时的春分,祭扫游春两相宜的清明,雨生百谷花开富贵的谷雨,都做了翔实的解读和阐释。夏季节气、秋季节气、冬季节气都是如此分析阐释,每个节气的由来和含义,及其丰厚的思想文化内涵与对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价值意义,脉络清晰、分析透彻。细细阅读,就会从每个节气的分析阐释中领悟到千百年来先民们在漫长艰辛的探索实践中形成的物道合一、恬淡惬意的生活之气,可以更加明晰二十四节气的当代社会价值。
除此之外,《中国人的时间智慧》一书注重引经据典,对二十四节气给以翔实并且形象的解读阐释,将古代普通民众“下里巴人”之风与士大夫们“阳春白雪”之韵有机融合,每个节气分析阐释都运用了大量的史料,既有诗词,又有典故,还有歌谣与民间故事以及其他民俗事象,多层面、多视角地把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进行生产、生活实践,进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探索描绘得惟妙惟肖。比如概述部分专门就节气与诗词、农事活动中先民的苦乐情感表达、节气中的习俗和节日生活,以及民间节气谚语等,都专门作了分析阐释,使人们读后能把有关节气的知识和自古以来的诗词歌赋、习俗风尚以及民间谚语联系起来,提升对二十四节气丰富内容与厚重内涵的认知。同时,为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全书的章节题目在文字表述上也颇有特色,带有诗情画意,读来形象直观,极具画面感。如夏季节气阐释中的万物长大春去也(立夏),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芒种);秋季节气阐释中的凉风始至白露生(立秋),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处暑),一夜西风一夜凉(白露),阴阳相半昼夜均(秋分);冬季节气阐释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小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大雪),等等,生动形象,可读性强。
《中国人的时间智慧》一书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分析阐释,把自然界的节气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以及人文精神的培育滋长有机结合起来,带给人们更多的对二十四节气博大精深丰厚内涵的认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而农业与气象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通过观测发现,气候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遵循这个规律去安排农牧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就可以趋利避害,由此形成中国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如此丰富多样的对季节节气变化的认知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在生存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时间智慧的经验结晶,包含在节气中的文化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该书对节气变化与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的分析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把握二十四节气内涵的顺天应时、天人合一的中华思想文化精神,有助于我们当下更好地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人的时间智慧》一书在分析阐释二十四节气千百年来在中国社会的国计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提出其在当下社会的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并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方面的传承保护工作的建议,唤醒更多的民众读懂中国时间、读懂民众智慧,促进二十四节气意识、理念以及节气文化在民众心中扎根,融入人们当下的生产、生活行为中,要在享用古代劳动人民时间智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结合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推进二十四节气文化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示出历久弥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