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崛起的文化艺术策划专业
——访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王鹏
近年来,随着创意产业的崛起,市场对具有文化艺术策划特质的人才做出了热烈地反应。对于该专业的学科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走在前列。近日,记者采访了该院教授王鹏,就文化艺术策划专业的概况作了深入了解。
据王鹏教授介绍,针对文化艺术策划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和市场需求的巨大潜力,学院领导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样的形势,专门成立了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室。经过近两年时间精心紧张地市场调研分析、教学大纲的拟定等学科方面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筹建准备,2005年在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的范围内首先推出了文化艺术策划与推广专业方向,就专业而言,这是一个前沿性、创新性、规模性、系统性的专业,它的创建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次,它是在社会发展中催生的一门新学科。
王鹏教授说,这个专业除了《创新思维》、《策划思维与方法》等这样的基础课程以外,更多的是专业性课程,比如说,报刊策划、图书选题策划与推广、电视频道运作与栏目策划、演出策划、文化品牌的策略性传播、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等课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学内容、教学形态与形式都有深刻的转变。在教学上归纳起来注重这几个方面:专业内容适应社会性;教学案例注重实际性;教学形态丰富性;教学形式融入娱乐性;教学表达强调激情性;教学育人要有共情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收视率”,学生才认可你。
因为文化艺术策划是一个实践性极其丰富的学科,学院特别聘请了国内多家有影响的媒体单位、出版社和大型文化艺术公司及北京高校、国家文化艺术机构团体的专家学者,作为该专业的兼职教授和合作实践单位。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想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掌握新学科、提高创新智慧方略、结识社会人脉、参与社会实践和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存在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机会问题,另一个是质量问题。王鹏教授认为,创建新学科扩招生源和给学习者搭建人脉、实践平台就是在解决机会问题,而质量问题完全以学院的多元化理念和良好的教学意志以及教师素质、责任为基础。在这个专业的教学中,强调“全人教育”、创新思维教育,注重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特训实战能力。学院领导针对此专业的教学培养提出:以市场和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给学习者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说起学院文化艺术策划专业的亮点,王鹏教授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了大学传统意义的程式化,更加注重市场化、人性化、实用性及广泛性,对硬性理论的讲述进行了缩减,更多的是用案例渗透理论;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加大了学习者的实践和参与力度,比如前两届学生在学习期间,工作室为他们联系提供了一些可以让学习者参与策划推广的大型音乐会,如“大地飞歌”、“华彩乐章”、“名家作品音乐会”、“仰望草原”等这样一系列的项目;第三是师资队伍的复合化,此专业的基础学科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其它高校优秀教员担任的,但专业性课程而是由社会相关行业的一线名专家担任,针对专业的特点,较快地实现了硕士研究生班的导师制专业方向辅导教学。“文化艺术策划与推广”专业在这样一块特质肥沃的土壤里生长,定会结出耀眼光彩的硕果。今天看来,这些努力都得到了回报,文化艺术策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非常乐观,很多用人单位主动来学校联系洽谈,招用人才。前届毕业生有些现在已经担任单位的经理、策划部主任等要职,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专业骨干作用。
策划专业讲求创新,王鹏教授认为现今是一个概念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大家生存在同一个时代中自然对“创新”都会关注了。从某种角度上讲,在当下关注创新就是关注时代。“文化艺术创新”,这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大课题,王鹏教授近期正在作这方面课题的功课与研究。在他看来,创新并不是一个高深的“闲人止步”的禁区,其实人人都能创新但并非人人都是创新高手。创新是需要训练的,越是成年人越需要训练。创新首先要打破自己的直线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一次自觉的自我思维革命,让思想冲破牢笼,这是一个思维与视觉角度转换的问题。想创新,就需要“审视发现”、需要“提出问题”、需要“白日做梦”、需要“节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