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艺评论界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
作者:赵凤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为一位媒体行业的文艺评论人,我深知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对文艺评论精神品格和独立声音的重视和推动,也深感真实、客观、理性的文艺评论对审美价值和引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我认为从事文艺评论,首先得具备评论家的品格,其次要有评论家的立场和姿态。正如陈振濂老师所说,锋利和敏锐是每个评论家不可多得的素质。如果每个评论家身上具备了这种素质,那他一定是这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在他看来,现代思潮都应该是原创的,评论家的思想和观点不应只是对前人的抄袭。老师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分析出一个评论家所需具备的素质,那就是本着对文化热点和文艺作品敏锐快速的反应力,及时发表真知灼见,用求进、厚实、富有思想和洞见的文字为时代发声,为文艺创作问诊把脉。

  结合这些年我对文艺评论领域的观察,我感觉到当前的文艺评论领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一部文艺作品新鲜出炉,各类文艺评论和热点话题相继跟进,体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评论新思潮,但是随着评论话语体系的活跃,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有些学究式的评论人,缺乏社会公心和跨界的思维眼光,将评论写得晦涩难懂、脱离现实,影响了评论语言在传播上的通俗性和广泛性;有些评论人又由于知识面的欠缺,容易顺着创作者的思维,被其牵着鼻子走,不能跳出作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导致文艺评论的含金量不高,文艺评论成为创作的附庸和宣传品。还有评论人缺乏质疑和批评精神,他们往往是说好话不说缺陷,遮蔽了文艺评论的本来面目。当前文艺评论界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圆滑会做人的密友多,讲真话说实话的诤友少;和稀泥的滑头多,发表真知灼见的谋士少;捧哏逗哏的多,质疑鞭打的少。其中当然也有评论家自身的原因,也与整个社会的评论语境不够宽容有关。

  我个人认为,文艺评论作为艺术的雷达和思想的智库,对文艺作品的审美判断、价值阐释、思想指挥开辟了重要的精神战场,它剥开表象的层层迷雾,对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核、人文价值进行批判,进而梳理提炼,升华出深刻内涵和人文品格。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评论家,要能够登高望远、先人指路、拨云见日般地为创作者梳理出制约其创作发展的瓶颈,扫平其前进道路上的云雾、迷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建立在学贯中西和大量阅览作品的基础之上。试想如果一个评论家的知识学养不够丰富,阅览的作品还不如创作者多,那他的观点和思想一定会被创作者的思想所笼罩和牵制,无法立足知识体系的前沿,为文艺作品发表具有原创和前瞻性的思考。其次,一个好的文艺评论家应该具有超凡的艺术灵感和思想文化视野,凿开习惯思维的坚壁,开掘最强大脑思维密码,去发现领悟解析截然不同的艺术世界,需要秉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通过采撷疑点、热点,展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火花,在感知、冒险、探索中寻找到艺术之美。另外,他还要成为一个杂人,正所谓“一通百通” ,评论人既要是专才也要是通才,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时代发声,为文艺建言做一个高标独立的人、一个有艺术鉴赏和审美情趣的人、一个勇于承担批判和警醒的人。让我们为成为评论界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释放我们的自我才华和精神创造力吧!

(赵凤兰 《中国文化报》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