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时春梦行千里
——访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
栏目:书中艺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月光和古玉》  赵丽宏  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5年9月出版

  现代人生活紧张,去哪里寻觅一处清静,哪怕是片刻瞬间?著名散文家、诗人,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于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寻能够照亮人心底的清亮莹光,将自己心中那些古雅温润的记忆和怀想,构筑成新近出版的《月光和古玉》 。在长达40年对文学理想的追求过程中,赵丽宏也沉淀了不少个人的文学见解,他在接受采访中娓娓道来。

  记者:您在报纸上有专栏,分享您读古诗的感受。您的视角、您对作品的解读,与许多学生在课本上读到的、在课堂上听到的不同。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阅读这些古人留下的经典作品?

  赵丽宏:我曾经在报上以“玉屑集”为栏名,写了两年专栏,一百多篇文章,内容都和读中国古典诗词有关。写这个专栏,是追溯我从小以来诵读中国古诗的记忆。小时候,曾经背诵过很多唐诗宋词,那种背诵,并无功利的目的,只是觉得古人留下的这些文字节奏优美、词语典雅、意境丰繁、情感深邃,诵读这些文字,是享受,是陶醉,很多美妙的句子铭刻在记忆中,至死也不会忘却。很多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成为我情感和思想积累的一部分,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丰富了我。写“玉屑集” ,其实也是我向中国古典诗词致敬,是向先人的智慧和才情致敬。我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因为这件事,每个人都可以做,一卷在握,读之,诵之,背之,只要能体会并感受到这些文字的魅力,便能心领神会,使之成为自己记忆库藏中的珍宝。

  记者:古代的经典作品中,有深邃的哲理,有充满雅趣的生活情境,这些对于今天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着的中国人,有怎样的意义?

  赵丽宏:那些优秀的古典诗文,为何能历经千百年而魅力不减,生命力不衰,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文字中,蕴藏着真理和智慧,表现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思索和热爱,还有那些浪漫情怀和奇丽的想象,所有这一切,都不会因为时过境迁而失去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今人和古人,在很多方面是心灵相通的,岁月流转,世事沧桑,没有改变人心深处的向往。这些文字却始终让人读而心动,读而心静,读而深思。手握手机、步履匆匆的现代人,如果能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人留下的美妙的诗文,也许会活得更优雅,更洒脱,更有诗意。这样的阅读,不是功利阅读,你所得到的回报,也许会是出乎你意料的惊喜。我编书或写作时,常常会有这样的惊喜,有些题目,是因为记忆中的一句好诗或者一段妙语,突然地就跳出来。譬如最近出版的18卷文集中,有一卷的书名是《片时春梦行千里》 ,其来源便是记忆中唐朝诗人岑参的两句诗:“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

  记者:从您的作品中能够得知,您青年时期的插队生活很艰苦。现在回望,您怎么看待那段岁月?对您后来从事写作有影响吗?

  赵丽宏:是的,青年时代那段“插队落户”的生活确实非常艰苦,这是我走向生活的第一站。这是我经历的磨难,也是我的人生财富,在那段岁月中,了解了社会,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也感受到人间的爱和善意。这也是我文学生涯的开端,这段生活对我的写作,一直到现在还继续影响着我,教我真,教我珍惜生命。

  记者:您的散文作品早期以典雅诗意见长,晚期更自由练达,但即便是批评社会丑陋现象的文章,也鲜少金刚怒目式的愤激之作,可以说真挚、美好、悲悯、善意,是您散文的主格调,是天性使然还是您有意识的创作主张?

  赵丽宏:一个写作者风格的形成,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我想,有天性的成分,也有在生活中得到的感悟,在追寻文学理想道路上形成的观念,是几种因素的综合吧。

  记者:您的散文内容非常丰富,画画、音乐、雕塑、旅游、诗词无所不包,对于青少年读者提高审美能力、开拓视野来说,真可谓善莫大焉。丰富的趣味与写作、与人生的关系,您能简单谈一谈吗?

  赵丽宏:我确实是一个兴趣非常广泛的人,对所有自己能接触到的艺术,都有兴趣,不仅想方设法去了解、去欣赏,可能的话,也参与其中。这是人生的乐趣,在寻求这中乐趣的同时,其实也是丰富了精神生活,提升了审美情趣。我在诗文中表达自己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是很自然的事情。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雅兴和情趣,那是难以想象的。

  记者:现在可以说写作门槛已经降低了,人们发表的渠道也很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写作更随意,甚至有粗鄙化的倾向,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赵丽宏:网络的兴起,使写作不再是作家的专利,发表作品的渠道铺天盖地,写作不再神秘,甚至成为大众娱乐。但是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不必担心,那些粗鄙的、无聊的文字,不会有生命力,它们很快会被人遗忘,而那些真正展现了文字魅力,并能感动启迪读者的文字,会生生不息,会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