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可以映射出太阳的光辉”
——《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出版
栏目:书与人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  黄峥  执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6月出版

  “当我妈妈拿着安眠药在我爸爸眼前晃的时候,爸爸说,不能自己作结论。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妈妈在长达12年的铁窗生涯中,再也没有想过自杀。 ”刘少奇、王光美之女刘亭在8月2日北京举办的《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新书发布会上这样说。

  1967年11月27日,王光美被押送至秦城监狱,监号是67130。这个号码,对她来说,是终生难忘的,包括监狱里的“四不靠” ——玉米、窝头、白菜和萝卜。然而,这位从苦难中坚强生存下来的母亲,以宽厚的态度原谅了一切。王光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的执笔者黄峥的眼里,她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人;她是一个爱情忠贞、情谊深长的人;她是一个胸怀宽广、性格开朗的人;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生活简朴的人。

  大量照片首次公开

  作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一名工作人员,黄峥有幸多次随同王光美外出。20多年里,他听王光美讲述了很多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与少奇主席生活的情景。黄峥说,一开始,他并没有重视这些谈话,而且王光美也没有要求写系统记录。直到某一天,他才意识到这些谈话很重要,感觉自己有责任整理下来。又因为1998年为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作总撰稿,他再次对王光美做了系统采访,就有了《王光美访谈录》 。今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更为厚重的《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 。

  《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在文字内容上进行了多处修订和增补,更正了一些回忆中史实的讹误。和最初的访谈录相比,不仅内容有所扩充,其图片的收入量更增加了十倍以上,这三百余张图片几乎都是刘少奇、王光美家属无偿提供的原照,所以画质清晰,大量的生活、政治图片皆是首次公开,如刘少奇病危时的影像。

  在这些照片里,你可以看到:1961年,刘少奇、王光美在牡丹江林区镜泊湖小憩,身后瀑流直下、水雾缭绕,他们对望,会心微笑;1966年秋,刘少奇、王光美和女儿小小在中南海的庭院里留下了幸福的三人照,小小的两只手牵着父母,快乐地跳跃前行; 1967年4月19日,清华大学造反派举行批斗王光美大会,造反派逼迫王光美穿上出访印尼时穿的衣服,那些绸子衣服是夏衣,而4月初的北京还挺冷,造反派还给王光美挂上一串乒乓球,说这是项链;在刘少奇逝世处,王光美和子女怀抱刘少奇临终时用过的枕头; 2002年9月,王光美因腿部骨折在北京医院病房内疗养,以81岁高龄,重新站立起来; 2004年,王光美邀约毛泽东子女一道相聚……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张张嵌入《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这本书中,犹如一颗颗钻石折射出经历了种种历史磨难,作为女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作为共产党员的王光美的平凡而光荣、朴实而美好的人生。黄峥形容道:“一滴水可以映射出太阳的光辉。 ”

  坦诚作答,实话实说

  对于黄峥的提问,王光美从不避讳,皆坦诚作答。怎么参加革命?怎么与刘少奇同志认识、结婚的?与刘少奇同志第一次见面、第二次见面怎么回事?……在访谈的过程中,黄峥不时被王光美对刘少奇的痴情所感动。

  初识刘少奇的王光美,从来没有谈过恋爱,自认为在感情上是很迟钝的。1947年3月,王光美回绝了刘少奇的要求,即一起转移至晋察冀。她后来回想起来:“少奇要我跟他走,是对我有好感,想带我上晋察冀,但当时我不敢胡思乱想。 ”但在刘少奇对她表示愿意好的意思之后,王光美的独立、勇敢就表现出来了。她对刘少奇同志说:“年纪什么的我倒没往那儿考虑,只是在政治水平上我们差得太远,我和你在一起的话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应该注意什么?而且我也不了解你过去的个人情况。 ”她还特别问了一句:“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其他婚姻关系。 ”

  对于外界认识模糊的重大、敏感历史事实,王光美以平和的语气娓娓道来。比如,刘少奇是怎么当上国家主席的?让毛主席生气的窃听器事件是怎么回事?“文革”中刘少奇所遭受的残酷迫害以及造反派绑架王光美事件,等等。“王光美同志的人生是大起大落,出身名门望族,却最终选择了共产党,放弃优越的生活住进延安的窑洞,在‘文革’中,又从贵为第一夫人沦为阶下囚。她回顾往事,是非常动情的,且无怨无悔。 ”黄峥说。

  黄峥谈到让他热泪盈眶、难以忘怀的一幕: 1967年7月中旬,造反派围攻中南海。7月18日一早,孩子们急慌慌地告诉刘少奇、王光美,听说当晚要在中南海开批斗他们的大会。王光美预感到这次批斗非同一般,有可能是生离死别,哽咽着对丈夫说了一句“这回真要和你分别了” ,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当造反派要求王光美先跟他们走的时候,刘少奇同志站起身上前,紧紧握着妻子的手。他们四目相对,充满了关切。刘少奇同志轻轻说了一句:“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而这句话,成为他对王光美说的最后一句话。

  她是家庭幸福的源泉

  “我觉得一个家庭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一个善良、知性、坚强、宽容、宽厚、有着博大胸怀的母亲,也就有了家庭幸福的源泉。 ”刘亭说。

  现为中国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会长、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的刘亭,对母亲的种种重大选择,也曾经充满困惑。为什么拿到美国的全额奖学金没有赴美深造?怎么决定跟爸爸结婚的?如何做到在12年铁窗生活中坚强地活下来的?

  青年时代的王光美坚信科学救国,也是中国第一批女物理硕士之一。她原本打算抗战胜利后去美国留学,学习原子物理,学成回国搞建设。令人意外的是,她最后离开辅仁大学,不是去留学,而是去军调部给中共代表团当翻译。刘亭说,她问过当年是地下党的崔月犁“怎么骗妈妈去军调部的” 。那时,王光美已经接到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并得到了全美妇女奖学金的全奖。崔月犁说,很容易,你母亲这样的人太单纯。事实上,崔月犁找王光美谈了两次,王光美都没有答应,她想,自己学的不是英语专业,军事也不懂,怎么能在这个军调部当翻译呢?但几天后,地下党组织给王光美的一个纸条改变了她的命运:你如果同意,就带着这个条子到西四解放军报社,到报社换成正式介绍信,再到翠明庄报到,否则地下党就再不与你联系了!

  作为家庭的半边天,母亲在刘亭的心目中“像一颗母亲树一样关照着大家” ,对不是她生的孩子,视如己出,“实际上更宽容,照顾得更细致,辅导学习更多” 。刘亭讲到,他们的家教提倡节俭、礼貌谦逊。“我母亲亲自设计、剪裁衣服,中南海里别的人家都羡慕我们家的衣服比较洋气。她几乎从来不给自己花钱。实际上,我爸爸十几年来没让她涨过工资,一直是17级。 ”谈到严格的家教,刘亭举例道:“他们制定的计划是4岁必须得会游泳,你不会游泳就往水里扔。 ”家里的孩子,一开始是坐“儿童车”上学,后来就是必须骑自行车。全家去北戴河的时候必须下乡干活、种菜,三年灾荒的时候所有孩子必须住校。“我爸爸说,不能容忍我们五谷不分,不懂得老百姓是怎么活的。他觉得,老百姓吃什么苦,我们就应该吃什么苦。 ”

  “在中南海里面都知道,我们家是非常幸福的一个大家庭。 ”刘亭很自豪。她认为母亲虽然住在中南海里,却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母亲。母亲当年挨批斗时的那种冷静、坚强和定力,也深深地影响了刘亭。但王光美也有最脆弱的时候,在王光美托付只有6岁的小小给家里保姆赵淑君阿姨的时候,“那是她哭得最厉害的时候” 。刘亭坦言,母亲在出狱后,对所有人都是谅解、宽厚的态度,帮助过很多家庭,一开始他们也难以接受。她觉得,母亲是想让孩子们理解,那个时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它让人的恶性展现出来了。母亲希望大家要懂得宽容,懂得展望未来,不要让悲剧重演。

  出狱后的王光美放下包袱,投入工作,作出很多贡献。73岁也就是得癌症以后,她只接了一件事情,就是作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工程”组委会第一任主任,专注救助贫困母亲,一干就是10年。她没有只是“出出面” ,而是真正下乡看望这些贫困母亲,还把家里的6件瓷器拍卖捐款,筹得幸福工程的启动资金。在王光美的领导下,幸福工程从治贫延伸至治愚、治病。她认为贫困母亲也需要教育,也需要看病,幸福工程所给予的不光是钱,还有技能。“她的每一个幸福工程是跟每一个农民本人签署合同。 ”刘亭透露,迄今,几乎所有国家领导人都给幸福工程捐过款,且都是个人捐款。“我相信,他们的捐款并不只是对王光美个人的感情,而是对我母亲开启这份事业的肯定,对基金会初建至今团队敬业精神的认可。 ”

  当70多岁的王光美为幸福工程四处奔走的时候,她拿出了年轻时下乡搞土改的劲头,先后到陕西大荔县、福建安溪县、河南三门峡、北京郊区门头沟等地的贫困母亲的家里,给她们送去温暖和帮助。“这一切,在她做来是那么的自然、由衷。每次她向我谈到这些,都会露出醉人的笑容。 ”黄峥在后记中写道。

  在该书最后一章“得到人民信任是最大幸福”中,王光美说:“贫困不应该属于母亲。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孩子,但每一个人都有母亲,都领受过母爱的恩情滋润。救助贫困母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义务。 ”她一直记着刘少奇同志生前说的话:“最大的幸福,是得到人民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