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尕巴”舞
栏目:艺苑
作者:胡晶莹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听说甘肃南部的迭部县有个“尕巴舞” ,但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上我们并未查阅到该条目,而且其他相关资料也寥寥无几。那么“尕巴舞”是否在迭部流传过?它的形态是什么样?目前的遗存状况又是如何?为了解释这诸多的疑问,我们一行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迭部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全县管辖12个乡, 52个行政村,总人口约5 . 6万人,系藏民族聚居区。迭部古称“叠州” ,藏语称“大拇指” ,其意为被“山神”“点启”的地方。在迭部县,文体局安局长向我们介绍:“尕巴舞”仅在迭部县的尼傲、巴藏、旺藏三个乡十几个村寨里流传过,到目前为止个别村寨还存在该舞,但大部分村寨已经看不到踪影了。“尕巴舞”曾流传过的村寨大部分坐落在白龙江两岸。白龙江地处高山峡谷之中,两岸悬崖陡峭,美丽的山寨仿佛是一个个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而古老的“尕巴舞”能有幸遗留至今,可能还是要感谢这富有灵性的山水之隔呀。

  在村寨里,我们或走进藏族群众家中、或坐在村头与他们聊天,只要问及“尕巴舞” ,他们都会提到三句歌词:“ ‘尕巴’来源印度国、‘尕巴’落脚于莲花台,‘尕巴’生根于森林里。 ”而村里的老人也十分笃定地告诉我们:“尕巴舞”是很久很久以前从印度国传来的,自他们记事起“尕巴舞”就已在当地流行很长时间了。这与我们行前所查阅的史料记载是相吻合的:“尕巴舞”起源于印度国,在公元八世纪唐朝吐蕃时期,由戍边将士传播到甘南藏族聚居区迭部,后来经迭部藏族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继承、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民间舞蹈活动。

  在当地,每逢农历十月中旬庄稼丰收、牛羊肥壮季节到来时,辛勤劳作了大半年的百姓们终于得以闲暇,开始筹备自己的传统饮食节日“尕巴”活动。“尕巴”藏语称“道吾” ,含“欢乐”之意。节日期间,沉寂的村寨会突然变得热闹起来。活动的首日,全村十五岁至四十岁的男子们身着藏袍、手持藏刀、猎枪,脸上涂抹成丑陋怪异的模样组成“尕巴”队伍聚集在村口。在主事人下达出发命令后,“尕巴”队伍便如一字长蛇般地向山上进发,途中一路高声呼喊驱邪除恶、保卫山寨之类的口号。到达本村供奉“山神”地方后,开始进入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敬山神” 。祭祀仪式由专人诵念经文为始,然后众男子随着鼓、钹节奏翩跹起舞,舞蹈动作简洁流畅、形态古朴自然。祭拜仪式结束后,队伍中的每个成员便带着“神灵”的意志下山去为每户人家进行祈福,并在选定的人家表演“尕巴” 。首先表演的内容是“尕巴的起源” ,一些年长者手捂面颊清唱,歌词内容既有“尕巴”来源也囊括情歌、山歌、酒曲,同时,另一些男子以双人形式表演对称姿态的舞蹈。其中一位舞者一手搂住舞伴的后腰,双人共同以向前迈三步停顿一下、再后退三步的步法作舞。舞者迈步时轻微摇摆胯部,动作风格平稳、舒缓。接下来的第三项节目为由男子扮演新娘的“偷亲” ,该舞段表现了青年小伙与姑娘私定终身后,不顾家长反对,趁夜色去女方家偷走姑娘的过程。第四项表演“耍熊” ,耍熊者头带真熊头道具,反穿黑羊皮袄,模拟熊攀爬柱子、打滚、喝水等动作。第五项为滑稽表演,称“则日谐”或“则姆谐” ,以讽刺、诙谐内容为主。最后一天的表演“官兵出征演练舞” ,为全村男子手持刀枪棍棒在村中空场分两组的“摆阵”表演。人们边歌唱边表演战争场面,其中的“谈判”环节最精彩:在伴有鸣枪、吆喝等助兴下双方舞者通过“义正词严”的反复交涉,最终为达成和解告终的结局全体鸣枪表示祝贺,使表演达到高潮。

  “尕巴”活动一般会持续两三天左右,每晚最多在三家举行,一般是从天黑开始至第二日凌晨结束。表演内容各村有所不同,有的没有“偷亲” ,有的没有“耍熊” ,但总体结构大同小异。“尕巴”表演有独舞、双人舞、群舞、哑剧、杂耍等形式。在舞蹈类中又包括“大鹏金翅鸟舞” 、“法师舞” 、“猎人舞” 、“青年舞”等舞段。其中舞蹈动作以“大鹏展翅” 、“孔雀戏水” 、“梳理羽毛” 、“碎步蹦跳旋转”等为主。“尕巴舞”的曲调很有特色,除了“酒曲” 、“山歌情歌” 、“出征歌”外,还有一种固有的专门曲调叫“尕姆调” 。由于“尕姆调”含有艳词,所以只允许在跳“尕巴舞”时演唱,其余节庆场合禁唱。

  一个民族的古老舞蹈活动,是千百年来当地人们心灵的智慧结晶,是镌刻着民族文化深刻印记的文化符号。如今没有人能说得出来,当初“尕巴舞”从印度国传来时是什么样子,因为它在白龙江两岸流传开来之后就已经没有了印度国的舞蹈痕迹,而彻底融入藏族群众生活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虽然是丰收时节的民俗活动,但其内容又不仅限于丰收。届时邻里乡亲们欢聚一堂,敬神拜祖、谈古说今、歌舞玩乐,以达到回忆祖先业绩、传承先人创业精神,教育后代、沟通邻里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丰富多彩的“尕巴舞”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迭部县藏族文化提供了鲜活的个案,它向我们传递出了当地藏族民众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份难得的宝贵财富。

  “尕巴舞”在民间的流传截止到1966年的“文革”时期,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尕巴舞”才逐渐在民间得以恢复,但其中的“请山神” 、“请地神”等内容却已不复存在。前几年在尼傲、巴藏、旺藏三个乡的大部分村寨中,七八十岁的老人还都能跳“尕巴舞” 。近些年随着老人们的相继去世,在剩下的十个老人当中,仅有一人还记得一些不完整的歌曲和少量不连贯的动作。老人们想把这个传统的“尕巴”活动传承给下一代,可是年轻人没兴趣学。村中老人遗憾地讲:“尕巴舞”要绝后了,再过几年就消失了。过去每当举行“尕巴”活动时,唱、跳、说、演、吃、喝全部贯穿在内,但现在的节日中只剩下吃喝了……是的,随着社会发展、外来文化冲击,人们在观念和审美情趣上都已发生了变化,多元化的娱乐方式使年轻人淡化和远离了传统习俗,至使“尕巴”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活动,处于濒临失传和消亡的境地。

  我们结束了对迭部“尕巴舞”考察,在沿白龙江岸的返程路上,望着两岸陡峭的岩壁每人心里都不免沉重。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尕巴舞”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坚信在广大民众的努力和政府积极倡导下,“尕巴舞”这朵高山峡谷中的艺术之花一定能得到重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