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让我如鱼得水
栏目:文联记忆
作者:王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  文联是文艺工作者之家,是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地方。 </font></p>
<p align="right"><strong>  ——作家李汉平 </strong></p>
<p>  我从小与文联就有一种奇妙的机缘——哈尔滨市文联的两位老领导杨角伯伯和沙青伯伯,都曾是我们家的邻居。杨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是“文革”后哈尔滨市文联的首任党组书记;沙青先生是著名的音乐家、音乐活动家、“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曾任哈尔滨市文联的常务副主席。</p>
<p>  他们二位不仅自身艺术成就斐然,更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艺术符号,他们用毕生的智慧与才华,传播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发扬了延安文艺的光荣传统,为哈尔滨文艺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成为哈尔滨文化人的楷模与骄傲。</p>
<p>  年龄的原因,我是先生们眼中的“小朋友” 。从小酷爱相声艺术的我,就是在杨角先生的“穿针引线”之下,有幸拜在相声名家师胜杰的门下,成为“侯派相声”的再传弟子。</p>
<p>  2010年春节前的一个电话,它使在部队从事文化工作的我,踏上了文联之路,开始了一名文联新兵的人生旅程。当时,哈尔滨市文联主管曲协的李建华副主席跟我说,哈尔滨曲协需要一名驻会干部,市文联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考核,认为你适合,希望你能把曲协的工作担当起来。就这样, 2010年3月5日,哈尔滨市曲协正式换届,我被文联党组和大会任命为驻会秘书长,深厚的“文联情结”使我走上新的工作岗位。</p>
<p>  成立于1949年的哈尔滨市文联有着光荣的历史,而早在1947年3月东北文协就派柳波同志来到哈尔滨,团结进步的曲艺艺人,于当年4月1日成立了哈尔滨市艺曲艺人协会。经过两年的资料考证和走访,将哈尔滨市的曲艺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我们确认,这个协会是新中国曲艺界第一家人民团体,并及时把握协会成立65周年的契机,编辑出版了《哈尔滨曲艺作品精选集》 ,将哈尔滨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省以上获奖的曲艺作品进行了总结性的汇编,并统筹编纂了纪念文集《流金岁月曲苑情》 。这些不仅得到中国曲协的认同,还极大地唤起哈尔滨曲艺工作者的认同感和自豪感。</p>
<p>  我还遍访民间的“老戏骨” ,动员他们投身火热生活创作中。双城市的老曲艺作家王文山已经68岁,创作的二人转《巧劝妻》曾获国家首届“群星奖”银奖,退休在家。我专程找到他,诚恳请他出山。老艺术家爽快答应,实地采访后,很快写出了以徒手接住坠楼的15岁少年而被评为“感动龙江人物”的“最美叔叔”谢尚威为原型的二人转《壮丽青春火样红》 。节目演出后大受欢迎,谢尚威本人看了,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时,这个作品还在8000余个候选节目中脱颖而出,入选2014年全国社区网络春晚。</p>
<p>  在这4年的工作中,哈尔滨市文联党组支持我们办“大曲协” ,我们利用省会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调动了省市曲艺界的积极性,凝聚了各个层面曲艺人才的力量,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协会工作能如火如荼地开展,源于我们始终怀抱艺术自信,坚定带领全体会员树立维护艺术自觉与自尊的思想决策。我们认为,经过代代曲艺人的悉心传承,曲艺艺术本体特色依然完整,魅力依然未减。因此,要唤醒广大会员的艺术自觉和艺术自信,协会就要在自身思想建设上下足功夫,要真正成为会员们的亲人和知心人,成为他们精神归属的家园;要用“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曲艺作品说话;要为创演优秀作品创造便利条件和展示平台。</p>
<p>  在工作中处处注重人文关怀,是协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支柱。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文艺志愿活动当中,还体现在社会最需要的时候。2013年4月下旬,四川雅安芦山发生特大地震。哈尔滨曲协在市文联的支持下,主动请缨承办“情系芦山——冰城爱在行动”大型义演活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的募捐义演,就募集善款25300元,募集食品、电器等物资价值13万余元,当场交付黑龙江省慈善总会转交地震灾区。</p>
<p>  这种人文关怀更体现在服务曲艺人的工作当中。近年来哈尔滨曲协非常重视关心服务老曲艺家。每逢春节,看望老曲艺家已成为雷打不动的工作惯例。白英杰、师胜杰、原建邦、周琛、王天君等28位为哈尔滨曲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老曲艺家被授予“哈尔滨曲艺功勋人物”称号。每年重阳节都组织“同乐会” ,让老曲艺家欢聚一堂,传递温暖,感受幸福。“小家长”是老一辈曲艺家给48岁的我的“新称谓” 。</p>
<p>  “小协会大作为、老艺术大影响、小舞台大受众” ,哈尔滨曲协取得的这些成绩与文联这个“和谐” 、“凝聚”的平台分不开,我如鱼儿一样,在文联的海洋中畅游。杨角、沙青等老一辈文联工作者的理想也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延伸发扬,让文学艺术在放飞“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扬帆远航。</p>
<p><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  (作者为哈尔滨市曲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font></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