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视察广东潮州、江苏徐州、内蒙古赤峰、新疆等地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对文艺工作进行专门部署,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更是为开展民间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年来,民间文艺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紧跟党中央明确的民间文艺工作方向,开展了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面向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生动实践,建成一系列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民间文艺节会活动和品牌项目,成为新时代民间文艺实践成果的显著标志。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此基础上,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监管,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深化机构改革,切实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聚焦“一项深改、两大工程”,更好地承担起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一、以传承保护为工作重心,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扎实有序推进,强化传承保护,推动民间文艺科学有效利用
(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成果显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要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为此,在中宣部的正确指导下,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组织全国各级文联、民协在全国范围实施这一浩大工程。2018年1月底,大系出版工程正式启动,大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及12个编辑专家组正式成立。广大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到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伟大实践活动中来,取得了一批又一批阶段性项目工作成果。2019年12月25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举办,首批示范卷12个卷本面世。大系出版工程目前共已启动237卷,其中已经全部完成、交由出版社出版的有五十多卷。围绕大系出版工程组织了17次以民间文学各类体裁和题材为主题的社会推广宣传活动,涉及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系出版工程在2021年4月中宣部发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被列为“重点项目”。
(二)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有序实施。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第一阶段的主体项目是编纂出版《中国民间工艺集成》。2016年10月,该项目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并于次年成立了编纂领导小组、编辑委员会及办公室等工作机构。《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课题组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课题组首席专家潘鲁生的带领下,赴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范围调研活动。在广泛吸收意见与建议基础上,修订完善了《〈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工作手册》,并确定首批示范卷编纂试点单位。目前,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民协受中国民协委托参与编纂,各地也相应成立了工作团队,并聘任了学术负责人。目前,《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到稿共12卷,其中,《山东卷》《广东卷》《江苏卷》《湖南卷》《四川卷》《河南卷》《上海卷》《吉林卷》《海南卷》《天津卷》已进入审读编辑流程。
(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持续推进。十年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加快了工作步伐和工作力度,按照科学、严谨、规范的原则,一批重点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方面,中国民协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基层民协会员、广大乡村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先后在全国多地举办传统村落保护研讨活动,组织编撰出版了10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出版了4卷《传统村落图典》,为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作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目前已进入深度普查和编纂出版阶段。截至2020年底,各卷已全部完成普查任务,掌握了全国唐卡文化遗产流布和传承的第一手资料。目前,《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已正式出版《昌都卷》《甘南卷》,《藏娘卷》已进入出版流程,《德格卷》《拉萨卷》《觉囊卷》进入审稿流程。《中国民间剪纸集成》项目在开展全国大面积剪纸项目普查、调研的基础上,项目组对各地项目进行管理、学术指导,将普查成果梳理提升编撰成卷。目前已出版《陕北卷》《豫北卷》《湖湘卷》《乐清卷》《关中卷》五卷。此外,还有《中国服饰文化集成》《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等成果相继出版。
(四)“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成果喜人。作为由中国民协策划实施的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文化项目,自项目启动以来,项目组陆续围绕福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代表性民间文化、阿凡提类型故事、“鹰路”文化、嫘祖文化、丝绸之路与汉文化、浙江海丝文化、丝绸之路活化石、西北民歌文化生态、海丝文化与美丽渔村建设、桂湘粤黔“三月三”节庆民间歌谣、闯关东文化、草原丝绸之路、渔村振兴与海丝文化建设等主题开展了调研活动,出版了《大风起兮云飞扬——苏北汉文化调研文集》《大海和声——浙江“海丝文化”调研文集》《寻梦家园——闯关东文化的溯源与民间文化生态调研文集》等调研成果,为地方文化的溯源与培育做出了努力。“一带一路”沿线民间文化得到有力挖掘,相关文化转化成果初步形成。
二、以典型示范为带动引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之乡等评奖评选不断推进,发挥积极导向作用,推动民间文艺高质量发展
(一)以山花奖评奖颁奖活动为引领,带动民间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中国民协持续深化评奖制度改革,完善山花奖评审相应规章制度,修订山花奖评委库管理办法,规范评奖流程,严格落实监委全程监督制度,注重评奖成果宣传推介。十年来,成功举办第十届至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活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激励作用,涌现了大批民间文艺领域优秀成果和人才,民间文艺领军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二)以建设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为依托,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综合发展。十年来,中国民协依照民间文艺的业务范围,加强对申报的门类和内容的审核,适度压缩数量,提升评审标准。以全国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为依据,持续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强调文化空间整体保护与传承,并加强对已申报命名的相关单位建设情况的监督管理。近年来,随着评选工作的不断推进,民间文艺之乡的类别结构更加全面,各地挖掘本地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日益高涨,相关民间文化带动地区发展作用日益凸显。
三、“我们的节日”系列民俗活动和民间文艺成果展演展示活动持续开展,民间文艺成为表达和增添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的重要载体
(一)“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已经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品牌活动。十年来,传统节日的知晓度和重视程度持续提升,中国民协不断规范节日活动管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在七大传统节日,以及丰收节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相继在全国各地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年均组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近20次。十年间,还举办了第九届至第十三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第五届至第八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以及第八届中国汉牡丹文化节、中国花馍艺术节、第八届中国(蔚县)剪纸艺术节、河南(荥阳)中国嫘祖文化节等。
(二)种类多样的博览会为民众了解民间文艺、丰富艺术生活提供重要窗口。已举办的活动有: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双年展、广彩艺术大师翟惠玲艺术传承展、寿山石艺:陈礼忠寿山石雕传承展; 2018中国(潍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2018、2019中国徐州文博会暨徐州民间工艺品博览会;2018中国(烟台)民间工艺品博览会;2019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中国农民画邀请展、第三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2019“朱泾杯”长三角花灯艺术展演、邮赏中国运河文化暨全国第五届大运河集邮文化活动等。
四、以人才建设为重要保障,创新方式方法,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一)人才管理工作数字化、规范化、创新化。十年来,中国民协通过大量基础工作,对会员底数、会员电子档案和会员库基础数据进一步摸清和整理,创建了中国民协会员网络申报平台、会员电子名片和会员联络群,实现了会员资料管理的数字化。中国民协不断制定完善会员服务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了会员的准入、退出、奖惩机制,加大了入会审核力度,强化思想政治审核,加大对新文艺群体会员、各领域文艺领军人才、专家学者的入会力度,优化了会员结构,基本建立了分级分类的民间文艺人才的梯次体系。为加强与基层民协和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沟通联系,2020年,中国民协探索设立了会员日与民协会客厅,受到广大会员的热烈欢迎。
(二)专业组织建设专业化、标准化、系统化。十年来,中国民协进一步推进各类专业委员会、艺术委员会、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的成立,制定完善了工作条例,对专委会的性质宗旨、申请条件、申请程序、考察程序、考察内容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进一步规范了专委会工作的管理要求,强化了对专业委员会的党建工作考核,并举办了中国民协专委会培训。积极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目前已制定《彩灯美术设计师职业标准》《唐卡分类标准》《传统手绘唐卡标准》。中国民协各专委会相关学习、交流、展示工作的开展,为更多体制外的民间艺术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
(三)教育培训常态化、多样化,职业道德建设逐渐深化。中国民协不断扩大会员常态化教育培训工作覆盖面,完善课程体系,创新培训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实效。同时,中国民协成立了行风建设委员会,制定、修订了《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道德自律公约》,发布了《新时代民间文艺工作者“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倡议书》 ,举办了基层民协工作者思想道德与行风建设培训班,通过加强行业自律、行业管理,努力营造崇德尚艺、潜心耕耘、打造精品力作、繁荣民间文艺创作的良好风气。
(四)权益保护工作日趋完善。中国民协持续推进民间文艺立法、以法治力量保障民间文艺传承传播工作,开展了相关问卷调查和专项调研,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引导民间文艺工作者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开展创作和维护权益,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汇编出版了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论文选和法律法规知识手册;针对民间文艺工作者反映的立法诉求,向相关草案和修正案提出修改意见,委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立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主体、使用方和民间文艺家协会权益保护委员会三方协调机制》等提案。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维权渠道得到增强与改善,权益保护工作成果显现。
五、以扎”主题实“以人民为中心”为工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学习发扬乌兰牧骑精神,推进“深践活动和民间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一)送欢乐下基层。民间文艺来自民间,兴于民间,人民也需要民间文艺。中国民协充分发挥民间文艺优势,让“文艺轻骑兵”深入基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山西省、山东省、云南省、贵州省、黑龙江省、四川省等地相关市、县,开展了文艺演出、艺术交流、民俗知识讲座、联欢互动等多种形式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
(二)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自2015年底启动以来,中国民协“民间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队先后赴全国13个中小学校,通过民间艺术表演、展览展示、主题讲座、互动教学、捐赠图书等形式,为当地中小学生送去民间文艺精神食粮,鼓励、引导学生学习传承本地优秀的民间文化。
此外,中国民协还结合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等重大国家战略,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创作活动,获得了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参与。
六、以交流促发展,密切团结联络港澳台民间文艺界,加强国际交流,不断丰富活动内容
(一)密切团结联络港澳台民间文艺界。自2016年以来,中国民协积极吸收港澳台会员,并与会员合作在澳门地区、台湾地区举办了多次交流活动。2016年邀请6名港、澳、台代表参加中国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6年以来吸收了香港会员2名、台湾会员5名。在2016年、2018年、2019年分别组织中国民协民间文艺小分队赴台展演。
(二)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平台。中国民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大外宣、大外交的方针,“请进来,走出去” ,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效果好的国际交流品牌项目,如“一带一路”文化系列活动泥塑展览、“同一盏灯·点亮丝路”中华彩灯主题灯展等。协会文化活动范围已拓展至美洲、澳洲、欧洲和非洲,涵盖木版年画、瓷艺术、泥塑、彩灯等多种民间文艺门类。十年来,民间文艺在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采上的优势愈加显现。
七、以行动践行“四力”,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强化基层调研,注重学术建设和民间文艺评论建设
(一)基层调研深入开展。十年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研讨、实地考察等方式,中国民协与各地民协保持密切联系,摸清各地民间文艺现状,了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期待与诉求。2016年8月,中国民协启动了全国性民间文艺生存现状的调研,获得各地民协的大力支持,共收到44份反馈资料。在此基础上,中国民协撰写了两万余字的全国民间文艺调研报告,对基层民协组织机构建设和民间文艺工作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民间文艺专题评论受到关注。中国民协十分重视围绕重大选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民间文艺评论活动,紧扣时代主题,依托媒体平台,开展理性、客观、公正的评论,推出有分量的专业评论文章。2020年年末,在展望“十四五”、回顾“十三五”之际,中国民协相继在《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组织刊发了系列民间文艺评论专版,相关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发挥民间文艺的独特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发声,谋划与展望新阶段民间文艺的发展,得到了民间文艺界的广泛关注。
(三)学术刊物引领学科发展。刊物是传播民间文化、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十年来,由中国民协主办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化论坛》《民艺》三份刊物在民间文艺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力。《民间文学》杂志在日常出刊外,还自觉承担起民间文化传播的社会职责,开展了民间文学书屋、“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项目、“中国故事节”系列活动等特色品牌活动,广受社会各界好评。《民间文化论坛》坚持学术性、前沿性与实践性、实效性并重,不断加强与《新华文摘》、“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互联互动,得到了学术界广泛认可,入选“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扩展期刊,在中国知网(CNKI)的机构用户逐年增加,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民艺》杂志于2018年荣获“中国最美期刊”称号,并于当年11月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引用和转载率快速上升。
此外,中国民协主持编辑的“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俗文化年度论文选”、《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民间文艺篇)和《中国民间文艺年鉴》等也在民间文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以网络为宣传传播新载体,“互联网+民间文艺”建设初见成效,融媒体矩阵初步建成,民间文艺传播受众更加广泛
移动互联网时代,文艺与互联网相结合已是大势所趋。十年来,中国民协利用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官方媒体平台,对协会及各地文艺工作进行报道宣传,发布专家观点、通知公告。2019年9月,中国民协官网开通了会员平台登录入口,真正实现了会员申报、入会、会费信息查询的无纸化操作,提升了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截至2020年底,中国民协官方网站总访问量累计126932人;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28448人,共发布各类文章及信息1166条。
十年来,中国民协先后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腾讯视频、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注册官方账号,完善了协会官网改版等工作,制定了媒体平台发布流程,网络信息建设更加标准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多数省级民协也已注册微信公众号和其他网上平台,基本实现网络建设全覆盖,加快推进民协各项工作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民间文艺传播融媒体矩阵初步建成,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沟通的桥梁更加便捷。
创新传播形式,引入网络直播,结合民间文化热点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结合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形式,制作相关小视频在今日头条、抖音、腾讯视频等平台发布。越来越多的网友和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群体开始通过新兴载体主动了解民间文艺,并参与到民间文艺传播和创作中来。
抗疫期间,新媒体传播优势凸显。2020年2月,中国文联发起致敬战斗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我想对你说”短视频活动,中国民协邀请了主席团成员、民间文艺专家、民间文艺工作者等19位人士参与此次活动,总点击量20万人次。疫情期间,中国民协积极组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民协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主题创作、策划活动,通过协会官方平台发布各类以抗疫为主题的民间文艺作品275篇,内容涵盖了民间文学作品、民间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表演等多个门类,成为抗疫期间网络民间文艺实践的有益尝试。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民间文艺事业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立场、宗旨和方法,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中、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实现意义与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文化创富,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中以民间文艺赋能产业发展,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掘弘扬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人民群众增添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民间文艺事业前景广阔,民间文艺工作大有可为。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民间文艺界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信心、开阔胸怀,从文明演进和强国复兴的大视野中审视民间文艺,从人民需求和时代呼唤的大背景中认识民间文艺,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推动民间文艺实现新发展、焕发新气象。中国民协也将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更加奋发有为,积极引导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不断增强实践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紧跟国家动向,响应国家需求,凝聚力量,牢记使命,围绕“四个坚持”根本遵循,推进民间文艺事业更大发展,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系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