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华先生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但是,只要了解他艺术的人,尤其是美术界的有识之士,一提到他都十分钦佩。不为人知,原因在于他不求人知,倾心于创作与教学,少言而不擅应酬,但为人为艺十分真挚。他极少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出版物相对少;令人钦佩,原因在于他对艺术的真诚,对伟大自然的真情,对教育事业的真爱,以及他在艺术上的真功夫与始终如一的追寻、探索所形成的鲜明风格和画中所呈现的高雅格调。
他是中国第一代留苏艺术家中得“真传”者之一。可贵之处在于,他融艺术于生活,将阳光下、空气中所形成的氛围气象和客观物象纳入画面,锤炼成形式,以纯粹而丰富的油画语言进行表达。那些颤动的光色中既折射出俄罗斯巡回画派艺术大师的神韵,也透露出法国印象主义迷离的意境,更为深刻的是他对所深爱的母土的钟情。在他朴实而充满光华的作品深处,铺陈的是现实主义底色。他尊重自然,研究自然,写生,写真,写境界,写出他理想中的色彩世界,写出一生的甘苦与追求。
从留苏时的人体素描、人物肖像,可见徐明华先生早年扎实的造型功底和表现能力。这既得益于苏联学院科学的训练方式,也显示出其艺术天赋。当然,与他青少年时期所生活的家乡——陶都宜兴的艺术环境也有关系。这个充满灵性的江南水乡,不仅有着历代制壶大师的遗珍,也诞生了徐悲鸿、吴大羽、吴冠中等艺术巨匠,是一方美的沃土。这美的情结始终让徐明华先生初心不忘,晚来依然一少年。他背着画具,流连于故乡的竹海与粉墙黛瓦的民居小巷。五年前,我曾因为邀请他举办画展而专程到宜兴,终于在一个偏僻小村的石拱桥上找到他,八十多岁老翁稀少花白的头发在春风中飘忽,躬身对景写生,桃李无声,流水潺潺……远看,他融入了大自然的图画中。当我谈及关于办展的事,他淡然微笑:“待再画些画,以后再说吧。”
我理解他,一向对自己要求高。早年就显示出非凡才华的徐明华先生1950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潘菽致贺信表达:“洵为可造之材。”入学后,其素描、色彩受业于留法归国的黄显之、秦宣夫教授,美术史受业于傅抱石教授。这所始建于1902年的学府是中国高师美术教育的摇篮,大师辈出,名家云集。李瑞清、李叔同、徐悲鸿、陈之佛或主政或任教。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师范学院,他转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 1953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55年至1960年被选派苏联留学,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市波将金师范学院、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在塞洛夫、维那格拉道夫、维夏尔金等名师亲授下,进一步扎实了基本功,并常在特列切柯夫画廊和普希金博物馆观赏名作。他深悟:“意象”不仅仅是中国画里才有的,西方绘画里也有。他从提香的作品中更坚定了艺术中的写实是经过艺术家提炼,甚至是理想化的东西。他将这种理想化与中国的“写意”相比较,对写实有了新的理解。这为他后来油画创作中富有感染力的表现风格奠定了思想与审美基础。同时,他对伦勃朗和委拉斯贵兹在生命与个性的表现方面所展示的非凡创造力也是钦佩无比。当年还是青年留学生的徐明华先生,在列宾、苏里科夫的故乡俄罗斯,已对历史上诸多油画大师进行比较研究,且入木三分地展开剖析。这对他全面认识油画、获得本质性的价值判断、激发和丰富自己的创作、提升绘画的品格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他留学时画的《女大学生》《镜前》及20世纪80年代后所作静物画《螃蟹》和风景画《三月》凸显了艺术本体的力量。从留学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的自由境界,是其超越内容的限制,自觉构建新的形式语言,而臻心灵与艺术表现相融的标志。如果说,他早期留学的作品显露出其天才性,那么20世纪80年代后的作品则更厚重,是人生阅历及修养的体现。
徐明华先生始终保持以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景物,这样就不会出现为了风格的统一而忽视对事物特点的观察。在他看来,此谓“尊重自然,尊重对象”。然而,这种尊重不等同于如实描绘,而首先要在为对象所动的基础上加以表现。这种主客观相融的表现往往使作品洒上诗性的光辉,在现实的感动中遁入审美的愉悦。
徐明华先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反复寻找,反复琢磨,常常由于不满意而在已完成的画上重新覆加,仿佛僧人每天诵经,在日复一日、似乎重复中实现自我超越。对油画语言的锤炼缘于他对几百年油画历史的尊重,他承认并正视人类文明创造的差异,认为要掌握好油画语言,就必须认真学习油画传统的精华。一个艺术家只要在艺术宝库里增加一点新鲜的东西,就会成为他的创造。这也许就是他默默无声劳作的原因所在。
放眼历史,人类文化的积淀、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场接力赛。在这场赛事中,徐明华先生没有惊人的口号,而以沉厚而坚韧的意志持久发力,因为他深知,他是这过程中的一段接棒员,而不是最后冲刺者……
今天,90岁的徐明华先生终于觉得可以办个展了。在建党百年之际,作为党培养的人民艺术家,他要用一生的努力向人民汇报。他在2021年向2022年交接的时刻,来到了国家美术的最高殿堂,将自己的代表作捐赠给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
徐明华先生正是在以艺立人、以艺培根的人生之旅中,大写了一个“真”。
(吴为山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新时代,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徐明华艺术展海报
吴为山馆长向徐明华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窗台上的瓶花(布面油画) 2000年
徐明华 自藏
红米饭,南瓜汤(布面油画) 1977年
徐明华 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藏
天山下的村庄(布面油画) 1981年
徐明华 中国美术馆藏 2021年徐明华捐赠
女大学生(布面油画) 1959年
徐明华 自藏
韩桥矿工——首创百日红的人们 1978年
徐明华 江苏省美术馆藏
镜前(布面油画) 1959年
徐明华 中国美术馆藏 2021年徐明华捐赠
三月(布面油画) 1995年
徐明华 中华艺术宫藏
金陵石头城(布面油画) 2007年
徐明华 自藏
螃蟹(布面油画) 1986年
徐明华 中国美术馆藏 2021年徐明华捐赠
餐桌(布面油画) 2002年
徐明华 中国美术馆藏 2021年徐明华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