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油画) 刘海粟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声音,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上海出生,从上海走向全国。6月26日至7月18日,由上海大学支持,中国美协、上海市美协、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学院主办,刘海粟美术馆协办的“风自海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举办。
本次展览是海派美术成果的集中展示,展出的百余幅海派美术大家、老教授、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作品,代表着上海美术学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览作品显示出艺术家们对党的崇敬之情和美好祝愿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新时代海派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变化。如何继承和发扬海派美术和海派文化,我们提出了新海派的概念。新海派的核心是融合与交叉,它融合了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美术之长,它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多维度,百年来上海这座城市所凝聚的文化气质和城市软实力以及其中的创新精神,是新海派奋发的源头和活水。”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介绍。
展览分别在中华艺术宫和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两个展区举办。据策展人马琳介绍,中华艺术宫展出上海美术学院55位教授的百余件作品,这些作品创作主题内容丰富,展示形式覆盖中国画、油画和雕塑等多个艺术种类,包括方增先、冯远、曾成钢、邱瑞敏、施大畏、汪大伟、章永浩、韩硕、唐锐鹤、王劼音、王孟奇、魏景山、张自申、姜建忠、乐震文、张培成等著名艺术家的力作。其中,方增先的代表作《粒粒皆辛苦》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界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改造旧国画、创造新国画,表现工农大众形象的典范之作。这些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奋进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艺术宫展区的展览作品呈现了上海美术学院教学的演变轨迹与发展脉络。参展作者有的亲历了上海美术学院的创办,有的在上海美术学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有的从上海美术学院毕业后依然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正是在这些‘上美人’教学理念的传承中,形成了当前上海美术学院的海派教学传统。”马琳说。
为进一步促进上海美术学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在展览开幕当天,“新海派与未来美术教育发展”研讨会在中华艺术宫举行。专家们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振上海新兴艺术发祥地和现代创新艺术策源地的文化形象,上海美术学院如何发挥艺术在经济社会中重要的作用并推进学院努力建设与上海城市相匹配的一流的美术学院。
在上海美术学院展区,策展团队突破美术馆的范畴,把整个美院变成一个“无墙的美院”——在美院的教室、走廊等各个角落展示师生作品。其中,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区由“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精品展”“百年红色美术文献展”“上海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和“2021年上海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展”4个展览组成,以过去时、现在时和未来时3个时态展示上海美术学院与海派美术教育的关系。
“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展出了10幅刘海粟在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如《北京前门》《四行仓库》《泼墨黄山》等作品,体现了刘海粟与海派文化一脉相承的艺术历程。《四行仓库》是刘海粟于抗战时期创作的作品,作品被认为激发了全国人民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展览通过对刘海粟绘画作品的经典再现,展现了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的艺术风采,表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家国情怀。这一展览也是上海美术学院与刘海粟美术馆的文教结合项目。
“百年红色美术文献展”见证了百年红色美术的发展,成为“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展览特别选取100份珍贵的红色美术文献,以百年来美术史中相关人、事、物留在历史上的“痕迹”来述说中国红色美术发展的故事。如1917年8月1日发行的《新青年》、 1951年8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连环画》等。展览不仅对近现代美术史进行了有益补充,也通过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物质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一份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贺礼。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