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字求美 暗合心源
作者:穆公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缘字求美 暗合心源

——张树栋及其书法印象

张树栋近照

  张树栋,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北京书协理事、北京海淀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邮政书法协会会长。学书初习唐楷,后临汉碑多种以及北魏墓志。中年后专攻章草,形成既承袭古法,又颇多新意的风格,书法中透露出较强的时代气息。作品曾刊于《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多家报刊,入选北京纪念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迎接新世纪大型书展等,曾获得第二届“王子杯”海峡两岸书法大赛银奖、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书展三等奖、全国首届职工艺术节书法作品铜奖。

  电脑的出现无疑是时代的进步,但它的普及使书写几乎退出了文案舞台,尤其是毛笔的运用更是少之又少。实用性毛笔字的衰落,竟使艺术性毛笔字大行其道。君不见一个个书法展览接踵而至,一部部书法出版物扑面而来,成千上万的书法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繁荣景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凸显。远离了毛笔,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练习书法并衷爱一生?毛笔的生命力为什么这样强呢?书法家张树栋先生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老话可以解释清楚。书圣王羲之云:“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柔软的特性,赋予了书法家惊龙游凤般的笔触,创作出千姿百态的艺术珍品。张树栋从自己的翰墨生涯中深切地体会到:衷情书法是一种“缘字求美”的情怀,一种对翰墨艺术的爱好,一种对古老文明的守望,一种对艺术创新的嗜欲。正是这种情怀和欲望,引领着他从对书法美的朦胧爱好,走向刻意追求,直到现在笔下涌现出一幅幅古拙多姿、韵味绵长的书法作品。

  张树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生长在农村,也许是天性吧,从小就十分留意乡村的春联、族谱、房契上的那些毛笔字,经常看得入神,心摹手追,比比画画不知疲倦。之后无论在部队、学校,还是工作岗位上,他一有空就拿起笔来又写又画,自以为很可观,有机会就想表现表现自己。因为在这一方面的专长,也曾得到过别人的刮目相看,认为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艺术爱好者。可以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张树栋真正看清了自己的水平,从此走上正规的艺术道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法热刚刚兴起,到处是书法讲座和展览。张树栋经朋友推荐到了海淀书协举办的书法培训班中学习,他拿出作品给老师杨再春先生看,本想凭着自己多年的功底,水平一定不会太差,不料杨老师说他的字是“用笔较熟练,但是不成规矩”。直到这时他才懂得书法必须遵循“法”的规范,而取法的途径则只有一条:法古人,临法帖。于是张树栋开始从欧体楷书学起,从最基础的点画学起,以后又临习了汉隶,如《张迁碑》、《石门颂》等等,在北魏墓志上他也是如痴如醉地去临习,常常将学习看成是最主要的事情,直到忘我境界。

  这样正规地朝着传统回归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基本功练得比较扎实了。张树栋开始思索下一步的方向,就是自己的艺术风格出路在哪里?就像当年多数同道以行草书为时尚一样,张树栋准备向行草书进军了。一次他从《中国书法》杂志上看到了辽宁胡崇炜的一幅集章草《出师颂》的联句作品,那古拙含蓄、结体独特的字体一下子吸引住了张树栋,章草捺画飞扬、韵味醇厚、古拙率意,这种风格不就是自己所追求的吗?于是张树栋下定决心要在章草上再费一番大功夫。由于章草离当代人已经很远了,而且能够参考借鉴的范本也很少,他读了沈曾植、王遽常、高二适等大家的作品,理解了“章在今先,今自章出”“章草为草书之祖”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深刻地理解了“习今不知章,是无规矩中求方圆”的道理,一下子拨动了张树栋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根神经,点亮了他学习章草的心灯。

  说拨动也好,点亮也罢,其实是章草艺术的特点暗合了张树栋的心性。初学章草,不能很快上手,他接受了诸多前辈的意见,北京著名老书家袁其微指导他以史游的《急就章》和赵孟頫的章草《千字文》为临习范本,张树栋临习这两本帖,特别注意挑选有代表性的单字反复临习,以揣摩章草的运笔特点和结字规律。然后通临,目的是想从整体上感悟字势的奇正、运笔的方圆、用墨的枯润和篇章的布局。由于主攻的方向明确,张树栋临习的劲头很大,很快就能够用笔较顺畅地表现章草的意趣了。进入到了创作阶段,张树栋遇到了比较大的麻烦,常言道:字怕悬。他把创作好的作品往墙上一挂,问题全暴露出来了:字字独立、大小平齐、气不贯通、状如算子,这哪是什么草书呀!张树栋困惑了。他开始读帖,拿来有关章草的理论文章进行深入研究。他从源头上找原因,终于弄明白了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是以篆隶的笔法入草,所以严谨规矩,一笔不苟,字字独立,互不连属。就每个字来说,虽然都有姿有态的,但成篇以后则流于平直呆板,毫无生气可言。尤其是波磔的收笔多向右上取势,极易与草书“管领映带”之要律相抵触,难以贯气。为求得突破,张树栋广泛借鉴汉简、魏晋残纸的书写特性,又从《平复帖》、《十七帖》、《书谱》和唐人写经的性情和连绵随意中找到灵感,从自然界中落叶飘零的柔曲之美中得到启发,开始大胆求变,笔法上追求迅捷而不拘谨的率意之气;章法上力求疏密相间、大小错落。张树栋的作品中时常加注标点,其用意在增加萧散灵动之趣,在墨法上讲究亦润亦枯、轻重有序的节奏感。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砺练和打磨,张树栋的作品果然呈现出了独具风貌的耐人寻味的气息。他的章草作品经常在京城和全国性的大赛中亮相,逐渐受到书法界的广泛关注。“书道尚意,得意可以通神。故学书既不可以功利得,复不可以岁月得,惟默契神会而得其意也。”张树栋书法实践的成功不正是最好的例证吗?

  看张树栋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上的享受,还能够看出他与时俱进的思想。他常说,章草毕竟是我们的先人在二千年前草创的一种便捷书体,后来又被长期冷落,其自身所固有的一些缺陷未能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得到克服和优化,至今尚存有一些字没有规矩的写法,常有一字多形和多字同形的现象困扰着人们。张树栋遵循“上追古人,观照今人”的理念,一是不盲目地照着写,二是探索以章草的笔法依照今草的结体去写,让章草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又能够看得懂。这样的探索有其积极意义,值得书法界推广研究。

  在工作之余,张树栋把书法当成是余事、雅事、乐事,也当成是人际关系融洽和社会和谐的一种催化剂,以提高书艺水平、益智怡情为最高目的。他总是不温不火、朴实平和地与人相处,组织同道们开展多种多样的书法创作活动,坦诚地切磋书艺,不断增进友谊,共同提高书艺水平。

张树栋章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