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话唐山
——观看“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唐山百景’”大型画展感言
唐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为推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勤劳、质朴的唐山人民面对这场浩劫,表现出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战胜了大自然的浩劫,迅速恢复了社会秩序与生产生活。30年来,唐山实现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业绩。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唐山百景”画展,则是反映这个悲壮历程与辉煌业绩的一个生动写照。在画展中,有中国画、油画、年画、版画、水彩画、招贴画、壁画和雕塑等多种品类;作者大都是地震亲历者和幸存者。欣赏画展作品,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
艺术家们站在时代潮头,以充满激情的画笔,热情讴歌了新唐山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唐山颂》描绘的是唐山地区山川湖海乡野景色与城市发展状貌等自然人文景观。所画物象犹如万马奔腾,气壮神州。此画以“燕山的刚毅,大海的情怀,平原的坦荡,滦河的清澈”为意脉,着意于表现唐山人民的崇高品格。《紫气东来凤城祥瑞》以欢腾起舞的群鸽,尽情翱翔于正在建设中的新唐山上空这一情节,有力地烘托了这座沿海现代大城市朝气蓬勃与祥瑞和谐的宏阔气象。《曹妃惊梦》、《京唐港》、《燕山又一峰》、《穿越亘古》、《沙石峪》、《新城晨曦》、《古县新都》、《繁华的鸦鸿桥市场》等作品,都以其新颖的构思,较为深入地表现了突飞猛进中的现代化沿海开放城市唐山,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蒸蒸日上的超拔雄姿。
许多作品把握历史脉搏,深刻揭示了唐山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出土文物看,在唐山地区,于旧石器时代就已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爪村遗址》描绘的就是这一主题。《清东陵》、《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之印象》等,绘就松林葱郁、云雾缭绕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清帝王后妃陵寝,雍容不迫、肃穆庄严。《梨园胜境》所绘评剧创始人程兆才纪念馆,表达了对程先生为唐山地域文化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由衷敬意。在《大钊公园》中,初春时节人们在塑有李大钊雕像的公园里进行晨练,寓意了今天的人们当珍惜革命先烈“铁肩担道义”、作出巨大牺牲所换来的美好生活。《乡村来了马戏团》、 《乡村文化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农村的文化生活。而《陶瓷史话》、《唐山真迹全图》、《小山三百六十行》、《小山旧貌》等,则是描绘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唐山的百业变迁、风土人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山是中华儿女与日寇浴血奋战的重要地域之一。著名的《大刀进行曲》就诞生于对日抗战的宋哲元部喜峰口战役。《喜峰雄关大刀园》凭吊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腰带横云》也是旨在表现当年抗日根据地冀东儿女浴血奋战赢得美好今天的壮丽画卷。《警钟长鸣》以画笔记述了日寇侵华时期,在丰润区潘家峪屠杀1200余名中国百姓的滔天罪行,警示民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保卫和平。
有些作品,有力地表现了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走向振兴的伟大斗争中所谱写的宏伟篇章,尽情歌颂了唐山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抗震救灾图》的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运用编年史近百米长卷的形式,精心刻画数百个人物,表现了唐山大地震以及震后重建、发展的30年间可歌可泣的事迹。而《抗震救灾图》的局部《瞬间与抗争》重点反映了震后初始人们的惊惧及随后的悲壮抗争。《震后第一春》是一件极富时代意蕴的作品。唐山这座百年城市在大地震中几秒之内全部被毁,死亡24万余人,重伤16万余人,7200多个家庭断门绝烟。西方媒体认为,唐山已从地球上“抹掉”。但是活下来的唐山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立即开始了重建家园的战斗。这件作品,正是表现了震后,奇迹般地恢复生产、安定生活的场景。《唐山抗震纪念碑》中,作者以素洁的笔调摹绘出攀登的台阶、浮雕副碑围护着的立地拔天的主碑、瞻仰者、几簇深浅不一的树植、一边矗立的楼宇,让人无不感受到追怀的痛楚、人的坚强、生命的珍贵、氛围的肃穆和力量的浸溢。《南湖春晓》选择的是唐山人民将百年采煤塌陷区改造成“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图景。
总之,画展的每幅画作都让人浮想联翩,感奋不已。视觉的冲击、美的享受,使我在观展中流连忘返;生命的刚强与美丽、城市的繁荣与拓展,使我在观展中思绪万千。可爱的新唐山犹如我们中国的缩影,任何艰难困苦也阻碍不了华夏儿女奋进的脚步,任何天灾人祸也割断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