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宪民: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作者:张阳/文 朱宪民/摄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浮泛的社会表象、荒诞的生存状态、熟悉的陌生事物在镜头下集中呈现,司空见惯的东西也变得重要,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触发着对时代和命运的思索……

朱宪民: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高坐在门廊上挥舞大喊的赤膊青年,戴着耳机随地安睡的流浪汉,人头攒动的大街上旁若无人拥吻的情侣,河岸边弯着腰辛勤劳作的农工……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七届大理国际影会上,中国摄协顾问、著名摄影家朱宪民带来的一组真实记录“海外”生活的作品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海外”摄影展中彩色头发掩埋的面孔、紧身衣包裹的肥胖身材、面具下隐藏的迷茫眼神,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今天拍,明天看”的纪实摄影

  艺术家翟墨曾说,朱宪民是“黄河之子” ,他以报偿父老乡亲的赤子之心和推进社会变革的责任感,选择了纪实摄影的道路。从1978年开始,“黄河”“黄河人”就成为了朱宪民拍摄的重点。除了表现黄河庄稼汉的婚丧喜庆,他拍北京城里的日常生活,也拍大洋彼岸的躁动青春。无论哪一种题材,朱宪民都始终用他自己的视角虔诚而忠实地记录着时代的变革以及时代变革中人们的生活。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称赞他:“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朱宪民自己也说:“我的拍摄理念与我所追寻的就是真实生动地记录这个时代,让更多的人通过我的镜头了解到当时国内、国外的真实状况。 ”在朱宪民看来,纪实摄影与“今天拍,今天看”的新闻摄影不同,纪实摄影是“今天拍,明天看” ,因此要把握好真实性、唯一性和时代性。

  在《海外》这组作品中,你看不到苏联秀美旖旎的自然风景,看不到纽约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看不到东京无边无际的车水马龙。无论是听着黄河纤夫响亮的号子还是呼吸着大洋彼岸咸湿的海风,朱宪民的“真理之眼”一直关注着人、关注着生活、关注着时代。他说:“每个摄影家拍摄角度不一样,有的喜欢拍自然风光,有的喜欢拍繁华街景,而我更关注生活、更关注时代性。苏联解体之前,我走遍了苏联的各个城市,但没有拍那些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东西,而是聚焦于苏联老百姓的生活,多年后回过头来,人们或许可以从我的照片中看到苏联当时浮动的思想。 ”

  影像作为了解世界的媒介

  上世纪90年代,西方文明传统价值的丧失导致人们心灵的空虚,社会的伪善令正在探寻中的青年人感到失望,他们没有目标而造反,没有纲领而拒绝,没有未来应当如何的理想而不接受当前的现状,处处与社会、与群体、与他人格格不入,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与学习西方最迅速的日本形成了一波“青春潮” 。这些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现象闯入了朱宪民的视线,他用镜头定格了这一段历史,也定格了这一时期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人们生存状态中的折光。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想要更多地了解国外,但有限的、片面的信息使人们产生了盲目崇洋媚外的心理。我看到了颓废无奈、焦虑狂躁的美国和日本青年,我将他们拍下来,作为一种媒介,让大家明白外国的月亮不一定圆,他们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完美。通过这些影像可以让中国人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了解各种文化现象,也希望借此引起中国青年的反思,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展现自己年轻美好的生命。 ”在谈到缘何拍摄这些颠覆以往摄影风格的作品时朱宪民坦言,“这类作品与‘黄河’系列作品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情,‘黄河’是以表现黄河父老乡亲们善良、淳朴,勤劳的心态去拍摄的,而‘海外’则是没有太多感情色彩的客观记录,所以更多的是呈现,其他的就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选择。 ”

  一个世界?两个世界?

  “时隔多年后我又重新走过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外城市的管理与治安正逐渐落后,而中国正在不断强大与进步。 ”在朱宪民看来,在这个读图时代,摄影家应走出国门,开阔视野,用镜头多角度记录下历史的客观真实。“当然,摄影家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民族,如此才能引导青年人了解国外的同时正确认识自己的祖国,树立民族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和精神自信,唤起他们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热爱。 ”朱宪民激动地说。

  2006年出版的《 〈躁动〉 ——日本·美国·一条街》是朱宪民的一本专题摄影集,收录了他1993年至1995年拍摄的“海外”作品。王蒙在序言《世界在向你走来》中这样说道:“五光十色吗?自有五光十色的道理。/光怪陆离吗?自有光怪陆离的旋律。/朱宪民给了你一个世界?两个世界?/在明与暗、光与影、参差与对比、慵懒与狂躁之间,你发现了什么?你感到了什么?/在不可思议的影像之中,你可找得到我们中国人,我们自己?/外面的世界,精彩?无奈?险恶?梦幻?平平常常?素淡无奇? ”外面的世界精彩亦无奈,险恶亦梦幻,在朱宪民朴实无华、平直细微的纪实镜头下,在明与暗、光与影、参差与对比、慵懒与狂躁之间,我们发现的或许是对人生意义的叩问,也或许是对民族生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