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发言摘编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宏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团长、著名剧作家

  李树建的表演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就是突破、发展、融合。他的表演个性鲜明、师于古又不拘于古,他的唱腔既有豫西调的苍凉,又有豫东调的明朗,既有京剧的细腻,又有秦腔的苍劲。在崇尚程式化、假定性表演的戏剧舞台上,他的表演透着一种真,一种可信、可亲、可感、可触的魅力,一种撼动心魄的力量。李树建在台上全身心的投入,产生的代入感可以直指人心,满足了观众的情绪宣泄与释放,达到了至高的审美境界。这种美是舞台艺术之美,是戏曲之美的集大成者。他的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质朴的生活气息。因而,他能够打破地方戏的地域局限,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蓝天野 话剧导演、表演艺术家

  从《程婴救孤》一开场,我就被迷住了,一直到《苏武牧羊》 。老一辈的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几位豫剧大家的戏我都看过,今天李树建把豫剧传承下来,而且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这是非常可喜的。这次豫剧进京展演,除了李树建的精湛表演,还让我看到了整个剧院的团队精神,他们真是想要把艺术做到极致,带着强烈的创造愿望,投入每一次演出。李树建传统功力深厚,而且发挥了地方戏曲民间性,生活气息浓郁的特色,并把这种特色和传统的表演程式融合得非常好。李树建在唱腔上充分发挥,收放自如,不论激昂亢奋,使人撕心裂肺,还是低吟浅唱,如倾诉心声,都感人至深,独特风格,自成一派。

  巴图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李树建是人民表演艺术家,数年在一线服务百姓,在群众的审美世界中深耕细作,得到人民的掌声赞扬,这是他最基础、最常态的社会贡献;他是豫剧流派创始人,他挖掘整理豫西调的传统声腔,形成了豫剧传承发展史上李派老生的新局面;他是豫剧领军人物,为豫剧的生态忧与思,为戏曲的振兴鼓与呼,以“大豫剧”观念,成就了全国范围豫剧人互相成就的艺术生态;他是中华文化内涵剧目的创造者,带领河南豫剧院创作了《张伯行》 《焦裕禄》 《全家福》等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诸多优秀作品。同时, 《清风亭》 《程婴救孤》 《苏武牧羊》分别以中国文化“忠、孝、节”为主题。他是戏曲国际文化传播的代表人物,他是戏曲组织的管理者,他是戏曲教育的推动者。

  李法曾 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树建的老师

  李树建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没有架子的人,爱帮助人的人,没有坏毛病的人,追求完美的人,谦虚好学的人,要求自己非常严格的人。他经常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而且他现在又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有时候我说“树建,你不要当官了,搞艺术吧,演戏吧,又当中国剧协和河南剧协的领导,又当团里的领导,事情很多,生活上的事也要管,艺术上的事也要管,很累”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把每一部戏、每一个唱腔搞得非常精致,很了不起。他带领的这个团精神风气好,这是非常好,这也是我非常钦佩的地方。我们需要李树建这样优秀的艺术家,不仅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做人更是响当当的。

  康伟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程婴救孤》 《清风亭》 《苏武牧羊》“忠、孝、节”三部曲,每一部都是对历史题材的再发现。“忠、孝、节”三部曲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李树建和他的创作团队,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有着强烈的历史感,有着正确的历史观,有着对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又尊重艺术规律。李树建的三部曲进校园,形成了特别好的传播效应,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演了之,而是想了很多办法,尤其是互动的环节、体验的环节,极大地增强了豫剧的亲和力。配套举行的展览、讲座,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也增加了观众对豫剧的粘性。一个如此注重传播,并且传播效果如此之好的团队,一定可以走得更好、更远、更精彩。

  康式昭 戏曲评论家

  解构主义思潮流行的时候,言必称解构,动辄搞颠覆,不搞颠覆和解构就是落后,李树建和他的团队勇于突围,又善于坚守,不搞颠覆解构,路子走对了,走正了。李树建提倡的“大豫剧”的观念,着眼于整个豫剧的发展。两次进京展演,除了他们自己的院团,还把各地有代表性的、有前景的豫剧团请来,对于边疆地区处境艰难的戏曲剧团来说,这是极大的鼓舞和支持。李树建把豫剧带出国门,带出的不仅仅是戏曲艺术,还有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引起共鸣的不仅仅是他的表演,更是文化的内涵,我们的价值观被不同信仰的、不同地区的民众认可,这个意义非常重大。

  任鸣 北京人艺院长、导演

  我第一次看《程婴救孤》的时候有点吃惊,心想李树建的表演怎么有话剧的元素?而且他的表演在刻画人物时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在他身上,对于中国话剧的借鉴,对影视表演的借鉴很突出,所以他的表演艺术很现代,一个很老的故事,却能让观众有强烈共鸣。李树建“站住”了,但是还得让李树建的艺术流传下去,传播出去。对于一个剧种的领军人物,一定要研究、总结其独特的风格,总结其原创的内涵。

  王绍军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

  李树建的艺术感染力不局限于戏曲老生固有的程式化表演方式,还积极吸取话剧和影视的内在的体验方法,和戏曲外部的表演形式结合,他的唱腔传情,身段准确,将塑造的人物心理诠释得淋漓尽致,他的演唱艺术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李树建为一个剧种创造了为百姓服务,为民排戏演戏的独特运作模式。他以豫剧为支点,推动了戏曲艺术由形式到内容的发展和演变,引领潮头。

  蔡劲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

  2006年豫剧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十多年来,李树建一直在豫剧的传承和弘扬方面做了大量身体力行的工作,把豫剧带到了一个新高峰。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在虚拟现实里,对于传统文化,对于豫剧的理解能够到什么程度?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形式、方法、途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在李树建和他的团队努力下,豫剧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才断层的问题。

  陈先义 文艺评论家

  20年前在北京看豫剧的时候,都是在一些小饭馆,听北京的一些演员来唱,但今天豫剧早已登上了大雅之堂。几乎只要有河南人的地方就有豫剧团,就像柳永似的,凡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有柳永的词,只要有河南人扎堆的地方就有豫剧。所以李树建倡导“大豫剧”的概念,这就是李树建的高瞻远瞩的眼光,李树建最大的贡献在于文化传播,一个剧种需要一位领军人,我认为从这点来讲李树建的贡献卓著。

  唐金楠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我们被李树建的艺术、人格魅力深深打动,这次演出的三部戏,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尤其在大学里面演,更多的是一种品格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这种教育融合到艺术形式当中,是一种非常好的艺术教育的功能体现。我们都是传统艺术的义工、志愿者,希望借助这次豫剧进北大,把戏剧教育继续做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刘寿安 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主任、北京大学副研究员

  豫剧进校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感到很欣慰。不管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能够让观众在剧场坐住,听懂了,而且让他感动了,就是最好的艺术形式。如今,戏曲进北大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2003年昆曲刚进北大的时候并不被认可,当时两千多人的场子就坐了三百多观众。而现在昆曲一来北大就全爆满,一票难求,这已经成了文化现象了。所以我个人感觉豫剧也会一样。

  李小菊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豫剧老生李派开宗立派,树立了李树建在豫剧中的地位,他的唱腔一方面是发挥了豫西调苍凉悲壮的风格,另外将自己的嗓音条件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从表演上,“忠、孝、节”这三部戏,有技而无形,真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已入化境,我们看这三部戏里面都有跪锉,包括髯口功等功夫,却都脱落形技,融入人物的塑造当中去。李树建所演出的剧目,所塑造的人物都非常纯粹,不忘初心,历经磨难最后才成为万人传颂的形象。

  陈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现在研究戏曲进北大的文章很多,在传播方面有三点值得关注,这是一个很系统的过程;这是以年轻人、大学生为主体,如果昆曲教育能够做得好,实际上是对全国高校的示范;这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不光是一两次演出,而且还包括戏曲教育。我们的青年昆曲欣赏课已经开设了八年,现在选课人数有400多人,除了选课之外还有其他的配套演出,以及一些工作坊等等,这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这些传播经验,也许可以为以后豫剧进校园能够提供一些参照。

  苏丽萍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

  李树建的成功有很多启示。首先是必须有精品剧目,“忠、孝、节”三部曲就是他的代表作品,而且这三部作品都是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这点给以后的戏剧创作带来一些启示;其次是传播,李树建是戏剧活动家,他倡导的“大豫剧”概念影响很大。再就是拍电影,他这三部曲都拍成了电影。李树建比较重视理论评论,他每部戏出来,都请专家看戏指导,然后再改,反复打磨成精品,这点也是成功经验。豫剧进校园完全可以做大,也可以在北京或其他省市、高校广泛开展。

  王明义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李树建不单纯是一个优秀的演员,还是艺术界的优秀领导干部,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李树建不但艺术上有追求,而且艺德很高尚,他把自己的艺术送给最贫困的老百姓。带头送戏下乡,到最偏远的村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他政治坚定,他利用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围绕全局去做工作,比如精准扶贫提出以后,他就带领文艺工作者到农村去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用文化去鼓励农民脱贫。李树建刻苦勤奋,能吃大苦、耐大劳,对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有远大理想和抱负。

  王全书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副主任、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

  我和李树建是老朋友、老相识了。个人认为李树建的建树有五:其一,精心打造“忠、孝、节”三部曲。24年前,我们就商量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系列剧,由京剧《赵氏孤儿》改编的豫剧《程婴救孤》 ,这是忠,一炮打响。第二部是孝,《清风亭》讲的是去掉封建糟粕的孝道。第三部是节,节莫过于民族气节,《苏武牧羊》不辱使节;示范引领带动流派蜚声的众多名家名角;倾心培育人才,传承有序,提携新秀,先行走出去与请进来;彰显领军人物的责任与担当;全身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陆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视听传播中心主任

  李树建的艺术有高度、有深度,他传播的不仅仅是豫剧,更是中国的价值观。他还有温度,作品充满人情味、人性和人文关怀,他还有创新度,李树建不但对中国豫剧艺术传统的声腔做了很好的继承,而且还对它进行了改造、创新,借鉴了其他剧种的一些艺术形式或者艺术优点。李树建是继常香玉等豫剧大家之后,豫剧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最重要的是他把豫剧从一个地方剧种带向全国、带向国际。李树建的传播贡献还在于把豫剧带给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