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种模式?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以信息设计带动信息可视化从而实现智慧城市的优势在于双向互利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城市活力,提高公民的幸福感,同时提升公民意识并协同公民自身的灵动思想,真正诠释“智慧城市”的内涵。与之相对,把城市作为单一实体的做法并不值得推崇,美国《连线》杂志曾刊登文章批评了IBM和Cisco试图用单一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方法来改善社会整体绩效的智慧城市实践。文章指出,忽略公民将导致我们重复20世纪所遭遇的一系列社会理想的破灭。忽略新信息技术将带来的社会自组织,提出的智慧城市理论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无独有偶,我国著名物流网分析师曾韬在网络上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表示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该具备极强的包容性、自适应性和扩展性。企业和政府都应尽可能避免对城市多样性的扼杀,顺从城市发展的潮流。

    值得我们欣喜的是,对于智慧城市的讨论并不限于理论,很多城市的数据研究正在进行,大城市的雏形也在逐步建立。2011年至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数据可视化”是聚合世界这一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数据研究与分析遍布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关键部分,先进的技术将城市转化为一个“数据喷泉” ,这些井喷的信息证实了已知规律并启示了令人瞠目的新模式,这些都会改变城市的定义、建设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畅通无阻的获取数据的渠道,使城市的数据研究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更多的学者不断得出新颖、科学、个性化的“城市法则” 。圣菲研究所会聚焦于城市规模,探讨人口增长与地域面积扩张的关系;纽约大学城市规划师能够采集百个城市历史和普查数据,绘制千幅数字地图,计算数百万像素的卫星图像;麻省理工学院感知城市实验室负责人卡洛·拉蒂得以开拓电信网络产生的数据筛选,查明一个国家内部界限如何反应和居民之间的联系;伦敦大学的高级空间分析中心会关注到公共交通支付卡以及推特网上的信息,研究市民出行模式的规律;新加坡第二大研究实验室会重点开发城市实时控制系统软件,使城市交通系统受益于出租车的供求平衡关系。城市规划、交通、通讯、社会、环境、安全,人们的探索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学者所做的努力一方面试图在大数据中提取城市建设法则,另一方面,他们也在阐释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未来城市在数据分析、信息设计的支持下将走向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