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而画 为民而展
作者:韩少玄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东方(纸本设色) 270cm×780cm 1993年 刘文西

  10月10日,“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众所周知,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作为“人民艺术家”,他创立了黄土画派,成就斐然、影响巨大。展览自开幕就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原定一个月的展期也不得不延长、再延长。

  从陈光健先生的感言谈起

  开幕式上,刘文西先生的夫人、著名画家陈光健先生满怀深情地对出席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主办此次展览的单位和机构致谢,并特意对此次展览的总策划、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深表感谢,感谢他对此次艺术大展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她难以忘怀,为协商展览事宜,刘万鸣亲赴西安与她进行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长谈。正是此次长谈,直接促成了此次艺术大展的举办,促成了刘文西先生的经典之作《东方》无偿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策划、展出期间,笔者有幸多次聆听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谈及此次大展,因此了解到诸多不为人所知的感人瞬间。我被感动了,因为刘文西先生的艺术,也因为刘万鸣作为总策划者,此次大展对于刘万鸣而言远非一次“工作”那样简单,他是带着感情甚至艺术家的使命感投入每一项工作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展览是同为艺术家的刘万鸣、朱尽晖和刘文西先生的一次心灵对话和共鸣,所以他的每项工作做得极为认真、深入而饱含真情。

刘万鸣(右一)、朱尽晖(左一)与陈光健先生合影

  知行合一的策划理念

  “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的成功,与总策划刘万鸣息息相关。他既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也是学养丰厚的艺术学者,同时也策划过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展,有着极为丰富的策展经验和智慧。更不容忽视的是,此次大展凝聚着他对刘文西先生艺术挚爱和感悟。从刘万鸣以往谈艺中可知,这次展览的酝酿、策划实际上有着严谨的阶段性。

  第一阶段,据刘万鸣所言,他在天津美术学院就读期间,刚入学老师就教导他向刘文西先生学习,不仅要学习先生的绘画技艺,更要学习先生常年深入生活、手不离笔的勤奋和投入。自此之后,刘文西先生的艺术思想实际上成为了刘万鸣学习的楷模,刘文西先生的勤奋投入、艺术精神始终伴随着刘万鸣的艺术追求,直至融入他的艺术思想。向刘文西先生学习,始终是刘万鸣的最大心愿,这也是他策划刘文西艺术大展最原初、最根本的动因。

  第二阶段,刘万鸣就职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画家、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硕博导师,他关注的不仅是自己的创作和教学,同时致力于展陈策划:什么样的艺术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策划、推出什么样的艺术家和作品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策划刘文西艺术大展的念头油然而生,因为他知道“为人民”的艺术才是永恒的,是时代所需要的,更是未来所需要的。为此,他开始有意识地与很多专家谈论刘文西的艺术,在谈论的过程不断梳理策划思路,最后在一次与朱尽晖的交谈中他正式作出策划此次大展的方案,两人一拍即合。

  第三阶段,就此次艺术大展,刘万鸣与陈光健先生有过一次长谈。5月,刘万鸣随全国政协调研组到陕西考察黄河领域生态文明,期间驻停延安。作为艺术家,刘万鸣对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只要有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他都会首选延安,每一次参观毛泽东旧居、鲁艺旧址等,他都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这种感动,成为他艺术创作的动力、灵感的源泉。当他再次目睹革命圣地的一草一木,不期然想到了刘文西先生的艺术,进而也想到他心心念念的刘文西大展。为此,他特地向调研组提出前往西安拜访陈光健先生的请求,请求虽然被允许了,但是为了不影响整个考察团的行程应该当天返回。于是,他中午登上了前往西安的动车。由于当时疫情并未缓解,为避免感染的风险,他没有进入自己所订的车厢休息,而是在车厢的连接处站了一路。到达西安,在陈光健先生家里畅谈刘文西先生的艺术、人生乃至轶闻,陈光健先生对他了解刘文西先生之深、之广极为惊叹。陈光健先生虽已85岁高龄,平日也很少会客,但依然畅谈四个半小时之久,这是极为少见的。正是这番“知心话”,使策划举办刘文西大展的想法正式确立下来,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光健先生在没有与家人做任何商议的情况下,当即决定把刘文西作品《东方》无偿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带着满怀喜悦,刘万鸣于次日凌晨3点多赶回延安调研驻地,虽一夜未眠、疲惫至极,但他还是迫不及待地一早就与同行的冯远、范迪安、杨晓阳诸位先生分享了他的收获和喜悦,此事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杨晓阳激动地说:“万鸣你为刘文西先生做了一件大事。你为中国美术做了一件大事。 ”范迪安说:“万鸣你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替你们欢呼高兴。”

  “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的成功,如上所述,与刘万鸣长期感悟、研究刘文西先生的艺术分不开。他说,此次大展是自己从艺生涯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作品”,比起他自己创作出一幅满意的作品更重要、更有意义。从中,他感悟很多、获益良多。我想,这正是此次大展策划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

刘万鸣与陈光健先生在家中畅谈

  “为人民”,是刘文西艺术的灵魂、也是展览的灵魂

  从陕西考察归来之后,刘万鸣立即就策划、举办刘文西艺术大展的想法做了汇报,展览事宜正式提上日程。以刘万鸣为领队,中国国家博物馆组成策展团队,西安美术学院组建了以朱尽晖为领队的策展团队,开始了长达数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就我所闻,略记如下。

  其一,展陈思路和方案,几经调整。展览名现为“艺术为人民”,原因很简单——这个展名更能切中刘文西先生艺术创作的内在精神,也能够让观者更加直观地领略刘文西先生艺术的魅力。

  其二,展览空间搭建经费的筹措。由于展厅的档期、经费等诸多客观问题,使得此次大展几次搁浅,好在刘万鸣和他的策展团队将之一一化解,最终圆满完成了全部展陈工作。

  其三,作品的借展。刘文西先生有不少经典代表作品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如完整、系统地呈现刘文西先生的艺术风貌和历程,就需要从中国美术馆借展一部分作品。但是,中国美术馆本年度的工作计划,早已将刘文西先生的代表作纳入其中或已外借,且展览时间冲突。如果借展不成,终究会留下无尽的遗憾。为此,刘万鸣特意郑重给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写了一封书信,并很快得到了同意借展的批复。

  其四,受疫情影响,整个展览的策划、实施过程存在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尤其是开幕式,更是受到极大地限制,无法邀请更多的嘉宾亲临现场。尽管如此,开幕式当天,还是有为数不少的美术界人士自行前往。他们是为刘文西而来、更是为刘文西的艺术而来,他们是刘文西的朋友、学生或者是刘文西艺术的仰慕者。他们的到来,为此次大展增添了无尽的温情,这也足以说明,艺术具有多么不可忽视的感召力。

  不难看出,此次大展之所以能够破除种种局限得以成功举办,应该就是刘文西的艺术精神使然。而展览之所以如此轰动,其原因,或许就在于刘文西先生“为人民”的艺术理念和精神品质得到了普遍响应和共鸣。

  “为人民”,确实是刘文西先生艺术的灵魂,也是此次展览的灵魂。

万鸣致吴为山信札

  由展览带来的一些思考

  刘文西先生生前一直希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一次个人作品展览。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此次展览完成了刘文西先生的一个心愿。或者说,展览给刘文西先生的艺术历程、艺术生命,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刘万鸣说,文西先生的艺术是不朽的,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览是文西先生生前最大的愿望,弘扬刘文西先生艺术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次艺术大展也能让大家更加深入地认识艺术与人民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另外,此次艺术大展还能促使我们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的举办在当下美术界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下,有些画家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艺术传统产生了怀疑。更有甚者,迷失了艺术创作的方向,既遗忘了艺术何为、也遗忘了艺术为何。刘文西先生的创作,始终坚持为人民、始终坚持兼容中西文化艺术传统为一体,既没有迷失艺术创作的方向、也没有脱离中国画创作的本位。通过此次展览,可以促使当下的创作者去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中西绘画如何兼容等问题,并且刘文西先生已经通过他的艺术创作给出了最好的解答。

  在开幕式上,为《东方》这件作品举行了一个简短而隆重的捐赠仪式。中国画《东方》高2 .7米、宽7.8米,刘文西先生耗时半年方得以完成,是名副其实的巨制。画面上,以北戴河为背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4位开国领袖,相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对于《东方》这件作品,刘文西先生寄寓了无尽的情思和祝福,既有面对祖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喜悦,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满怀信心。当然,更有对新中国开创者的怀念与崇敬。谈及此作刘万鸣说,刘文西先生画出了领袖的自信、画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当这件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时候,无疑也会将这种自信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据刘万鸣介绍,《东方》能够无偿捐献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光健先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再一次显现了她作为女性的不平凡的一面。众所周知,若没有陈光健先生的支持,也就没有刘文西先生的卓越艺术成就。刘万鸣说,通过与陈光健先生的交往,他深切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对于一位艺术家的成功是何等重要,同时在陈光健先生身上也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伦理观念造就的女性是何等伟大。

  由此可见,此次艺术大展对于当下美术界、文化界有着多么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启发。而相对于具体的艺术观点和作品,这种启发更珍贵,也更能证明一位艺术家的不平凡。

  作为观者,如果让我评价这个展览,我想,应该说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感人的、不寻常的大展。

  所谓不寻常,在我看来大概有这样几层意思。首先,如刘万鸣所言,此次展览在美术界引起极大的轰动,引起了专家学者极大的关注,也令诸多社会民众为之瞩目。另外,通过这次展览,既能够给当下的美术创作者带来精神层面、灵魂层面的震动,同时,也注定会给他们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

  当然更重要的是,此次大展再一次有力地证明——艺术源于人民、艺术当为人民。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