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一些当代画家的炒作已趋于狂热化。显山露水之后,人们看到了各种神秘庄家的身影频频见之于媒体。众多年方二三十岁的“早熟”画家,也俨然与开宗立派的大师们并驾齐驱,利用“画外功夫”挤入市场,作品价格一“升”再“升”,令人惊叹。可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价值错位和误区。
当代画家的历史价值评判标准缺失
江山代有人才出,流水前波让后波。可历史上,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流芳百世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则寥若晨星。大师们杰出的艺术贡献,往往集中表现在审美观念、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的美的创造性、惟一性和不可重复性上。这些才是成为伟大艺术家的充分必要条件。正因为如此,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并非易事。
然而,近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当代“名家”用“多如牛毛”来形容可能一点都不过分。凡画家和名人的作品都值钱的现象日趋严重。似乎给人们一种假象或错觉,即中国遍地都是艺术家。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是商品社会所造成的画家、艺术家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表现。严重脱离了对艺术家历史价值定位所能界定的范畴,其结果必将造成对真正收藏家、艺术家的双重伤害。
历史价值的误区还包括我们对既有的传统艺术家价值评判标准的过时和落后。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艺术家的艺术发现或创造、敬业精神和历史贡献将逐渐取代曾经沿用数十年的传统计划经济的艺术体制模式和价值标准。艺术经济体制的民营化、多元化,画家、艺术家、艺术理论家的职业化将是时代的必然。
高定价、乱炒作让人担忧
如今,中国艺术市场特别是当代艺术市场往往习惯这样一种说法,即艺术品只涨不跌。所以,画家们流行通过拍卖公司高定价,即所谓的先进行商业运作,然后画家自己在家卖画的做法。其结果,出现了如前所说的一些“天价”、“早熟”的现象。许多还尚未悟到艺术真谛,尚未找到艺术自我个性特征的中青年画家们的作品,一张已“卖”到了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高的价格。
以平方尺定价误导市场
不得不承认,以画幅的尺寸大小来定价是中国人的又一个“发明”。表面看来,这种做法似乎解决了艺术品价格如何量化的问题。可在现实中,这一价格标准,给中国绘画艺术市场造成的误导和麻烦也不少。现在这一方法又从宣画(传统国画)扩展到了油画,古典的油画到了中国,也按平方尺计算价格了。有人说,按平方尺计价好,因为房子不是按平方尺计算价格吗?黄金不是按克计算的吗?是啊,但翡翠、玉器呢?对翡翠、玉器等珠宝类工艺品,恐怕主要的评判标准是质地、工艺水平等,而仅仅看大小、重量是远远不够的。绘画艺术品更应如此。
事实上,艺术家的精品和一般普通的作品,价值和价格是大不一样的。其定位主要取决于艺术家的艺术思想、造型观念、艺术形式,取决于艺术家对美的内在本质的揭示和艺术家赖以感染观赏者的内在精神或灵魂,而并非作品尺寸大小。以目前价值过亿美金的莫奈创作于1972年的油画《日出印象》为例,该作品的尺寸不过是48×63厘米,仅相当于我们宣画(传统国画)的四尺三开。再以凡高创作于1888年的《向日葵》为例,其尺寸也仅为93×73厘米。又如现馆藏于法国卢佛尔美术馆的镇馆、镇国之宝,达·芬奇经过10年时间才得以完成的作品《蒙娜丽莎》,尺寸仅77×55厘米。相比之下,几天前一位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画家为了满足收藏家要大画的需求,在一张6尺整张的纸的对角处画了一个小孩放一只风筝,弄得收藏家哭笑不得。这就是按尺定价的结果。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所谓凡事要多为未来着想。艺术家要站在未来的角度,要多想着别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作为一名艺术家,既要有艺术奉献精神,又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联想广大艺术爱好者、收藏家们购买当代艺术作品所冒的风险,艺术家更应当把精力放在美的创造上,而不应当过分地追求或考虑市场价格。所以,真正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要本着对历史、对收藏家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决不能人为地制造艺术垃圾和市场风险。艺术家特别是当代艺术家应当把财富效应和升值空间留给社会。真正的艺术家,其艺术价值是需要时间去验证的。
功夫在画外 吴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