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点燃平面设计灵感
作者: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奥运图标体现“篆书之美”

书法篆刻点燃平面设计灵感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北京奥组委正式对外发布了奥运体育图标。这一套35个图标囊括了奥运会的大型项目,包括田径、赛艇、羽毛球、棒球、篮球、拳击、皮划艇(静水、激流)、自行车、马术等。据清华美院和中央美院的联合设计小组介绍,这次的图标设计定名为“篆书之美”,设计的总体思路来源于书法中的大篆,意在用象形文字的意趣结合现代运动的动势,表现中华文化所弘扬的包容与博大的和谐美感。

  图标一发布,就引来各界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书法界、篆刻界和设计界的专家学者谈及发布的图标认为,“篆书之美”所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结合。

  奥运会体育图标是奥运会的基础形象元素之一,自从1964年东京奥运会第一次使用图标以来,它就广泛地应用于奥运会道路指示系统、场馆内外的标识、观赛指南、电视转播等领域。它是构成一届奥运会景观的重要基础形象元素,不仅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也是传达奥运会举办理念和主办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奥运图标有很强的指示性、实用性和图像简化的特点。而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书体,它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它可以称为中华文明的“远古足音”。

  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说,我们举办奥运会的一个理想就是让世界都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艺术,因此,奥运会徽和图标的艺术形式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篆书之美”把中国的象形文字和现代图形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35个奥运图标就是对会徽的延伸和拓展,特别是图标的拓片版本和会徽“中国印”形成一书一印的呼应。他特别指出水上运动的图标,直接采用了中国象形文字中“水”的造型,将中国延续了3000年的象形文字辅以运动的现代感,这种造型意趣既古老又现代,最能够体现中国迎接奥运的现实风貌和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清华美院设计史专家李砚祖表示,这次的图标设计在形式上是比较新颖的,它能兼取篆书和等线黑体字在结构上和笔画上的优点,又能通过变形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面貌。比如,这次的设计很能体现出大篆讲求的结构:以前我们做一个运动的人体图形,头就是一个点,而现在则用线来表示,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整体,整个图案就更有统一性和速度感。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熊伯齐也认为,篆书讲究的是单线条的表现形式,这次用篆书转化而来的奥运图标也有这样的特色,极大地发挥了线条的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骆芃芃总结道,这种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时尚相结合的产物,兼具古典文化底蕴又能体现体育盛会的运动美感,颇具时代特色和人文精神。

  图标的设计得到了各界专家的肯定,但也有网友批评这批图标颇似“火柴人”,只有形似,而无意趣。对于这种看法,李砚祖认为,这说明其中有一些图标的结构比较散。因为中国汉字的落笔取舍和现代运动的肢体语言,在结合上还是有一定困难之处的,所以为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就有些刻意变形的成分。有关设计如何更深入地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背景这个问题,是现今设计界关注的课题,并非一两个设计方案就能有所突破和完全解决。

  熊伯齐认为“篆书之美”确有书法的韵味,但是缺少篆书刻在石碑上所得到的用刀的质朴厚重的审美取向,笔势比较松软,缺少力度。骆芃芃也说,图案运动感很好,但就和会徽“中国印”一样,金石味道体现得不够,毕竟,篆书和印章所代表的都是一种“铭刻艺术”。有的标识,如现代五项、帆船的图标,过于繁琐,在追求运动感的时候脱离了象形文字的本意,且从整体布局上看,笔画多少有些参差不齐,说明篆字设计还有待简化和完善。

  奥运图标、奥运会徽、吉祥物福娃设计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文化,特别是书法篆刻艺术的精髓,这也是中国设计界目前的一个整体趋向。李砚祖介绍说,现在中国有很多的标识和形象在设计时考虑到了包括书法、篆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已经和国际水平相差无几了。但要突出中国设计的特殊性,设计师们普遍认为,中国文化符号是可以代表中国设计特色的元素,所以,使用汉字作设计思路的设计案例比比皆是。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它们的标志都是通过对汉字的变形和改造得来的。今年伊始的月球探测工程标志揭晓,中标者也是将工程的绕、落、回三步形象地概括在一个艺术化了的“月”字之上。李砚祖说,因为汉字是天然的图形设计,它具有的天然的符号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开始把它作为设计的来源。形象化地使用书法艺术进行设计再创造,是现阶段中国平面设计的特色。苏士澍说,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思路,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关注怎样将古老文化和具有时尚感的事件相结合,用书法和篆刻的力度表现具有现代感的审美风尚,一方面让中国的公众更多认识书法艺术,提高对篆书以及书法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能打开中国设计界的思路,让大家来探讨怎么样更好地使用我们传统的文化符号,走出自己有特色的设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