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法”合璧
作者:李舒东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双法”合璧

——评陈锡山《孙子兵法》书法艺术

  陈锡山《孙子兵法》书法艺术凝结着他从事书法艺术40年的心血,是兵法与书法双“法”合璧的典籍,并且该书作以大楷、行草、篆、隶书四体书写。欧阳中石曾为陈锡山的《孙子兵法》书法艺术展题词: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时如需。孙轶青盛誉:书法巨制,孙武华章,各体兼备,成就辉煌,百世流芳。

  去年底,蒙陈锡山的信任与重托,把他珍贵的墨宝《孙子兵法》书法作品交给我们文联出版社出版;今天他又将这书法艺术的巨帙赠送给全国政协,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举动。作为山东东营市政协主席,陈锡山以《孙子兵法》为内容的书法创造,表现了一个为政者对发展地区文化的大胆创造和身体力行,以及为挖掘、培育、繁荣地域文化做出的积极贡献。

  陈锡山钟爱行草,所以在他的整部作品中,草书是精华。他的草书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全文行草书巨幅长卷,139米,一气呵成,真可谓“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其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在他的楷书创作中,又融入了行草的性情, “气势连贯,活泼跃动,千字一面的楷书赋予了潇洒飘逸之意”。他的篆隶书用笔刚健遒劲,字体端庄秀丽。整体书风显示出“笔力遒劲豪放,落墨淋漓酣畅、气势恢宏凝重、意韵飘逸洒脱”的鲜明个人风格。

  陈锡山注重书法的物状美。在《孙子兵法》书法艺术的追求上,对细节,一点一滴的要求都是一丝不苟的。在他创作《孙子兵法》书法作品中,对笔、墨、纸的运用以及书法与性情融合的体会是独特而深刻的。他深得中国书法的奥秘,并将其从基础的工具与材料开始演绎。在用笔上,他写楷书惯用中长毫,而一般人用的是短毫;他写行草惯用善琏湖笔,毫长锋秃,充分体现浑厚之风;写篆、隶,笔毫较他人也长一些、锋秃一些,加上运笔的技巧,更能将字体的金石气表现出来。书法本于笔,成于墨。他根据自己的体会,选用了一种日本的“玄宗”墨汁,墨色黑亮,写出来的字遒劲苍健,浑厚质朴。对于体现书法艺术妙味的宣纸,他研究得更是精到。他选用半生半熟的宣纸进行楷、篆、隶书的创作,书法充满韵味。他在生宣纸上写行草,颇得高低变换、阴阳顿挫之妙。

  陈锡山除了追求书法的物状美,还重视书写之美。实际上,正是挥洒过程中的书法之美,开启了书法史上由文字走向艺术、由空间走向时间、由视觉形成走向行为的顺序推移向无限可能性。他在临写颜真卿《祭侄文稿》时,被颜公那失侄之痛、悲愤之情所感染,一口气临习十几遍,写得汗流浃背,精疲力竭,也仍感到快乐无比。对此,他自我评价:“饮墨笔耕数十年,磨穿砚石透汗毡。我生独怜茁茁斋,苦尽甜来花自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孙子兵法》的书法创作正是陈锡山对书写之美的高度发挥和独特创造的结果。

  陈锡山能完成《孙子兵法》书法艺术作品这样一部鸿篇巨制,首先得益于他坚忍不拔的品格。《孙子兵法》全文总计6200余字,字数多,冷字、重字多;再加上春秋时代的古文,须先研读,后理解,才能把握精髓,写出精神;四体书写《孙子兵法》,必须通四体、精八法。面对这些困难,他从繁忙政务的间隙中如挤牙膏般挤出时间,埋头创作,几乎是到了废寝忘食的痴迷程度,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间,他遇到了多少困难、烦恼和郁闷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用超人的意志力,排除烦恼,克服种种困难,一遍又一遍艰难地跋涉,写了毁掉,毁掉再写,充分表现了他顽强拼搏的毅力。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他突然得了重病,住院开刀。但他惟一关心的是《孙子兵法》书法作品的出版情况。锡山先生可贵的品格还表现在他谦虚淡泊与雄心勃勃的矛盾和谐中。他说:“学书法,成功的确不是件容易事,但也绝非高不可攀,有志者事竟成,功在锲而不舍。”

  他对事业的执着也令人感动。宋陆放翁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法亦然。陈锡山对书法的执著与钟情源于他对中国文化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意识。他把书法雅好当成一种事业来经营。据他的同事介绍,他大力呼吁,八方求援,建起了书画院和黄河口文化市场,使东营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他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与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书法学习班,带出了一支书法队伍。他还大胆尝试,书画搭台、经济唱戏,以文交友,以友招商,成为联系各界朋友,深化招商引资的有效媒介。在他的倡导下,东营市政协从2003年初到2004年7月,对黄河口文化建设情况开展了大型系列调研活动,并完成了洋洋数万言的文化建设建议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