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的名义打造长三角文化高地
——记首届东吴文学奖与“写在江南”长三角文学发展研讨会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奖项缘起

  “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当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七章“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第三节“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中有这样的表述时,苏州市吴中区东吴文学奖主办方的每一位成员都难掩激动。

  山水苏州,人文吴中。吴中地处长三角腹地,位于苏州城区核心,全区陆地面积745平方公里,独揽五分之三太湖水域、 180余公里的太湖岸线,被誉为太湖最美的地方。吴中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木渎、甪直、东山陆巷、金庭明月湾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星罗棋布,宝带桥、香山帮营造技艺、碧螺春茶制作技艺等世界级、国家级文化遗产灿若星辰,是名符其实的“天然博物馆” 。

  “特别是以诗人陆龟蒙、范仲淹、范成大,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新文化运动先驱叶圣陶,文学理论家郭绍虞等为代表的先贤名家激励着一代代吴中文人,经久传承,造就了吴中文学创作发展的沃土,让吴中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创作、采风的首选之地。 ”吴中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嵘介绍,历届吴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学事业发展,先后建成投用区公共文化中心、文化创意大厦、凤凰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载体,组织出版《吴中文库》 《吴中拾遗》等图书,精心举办世界语言大会、“对话吴中·对话文学”等文化活动,培育了一支优秀的基层文学创作团队。

  从古至今,吴中区走出或曾经居住过陆龟蒙、范仲淹、叶圣陶、袁水拍等800多位文学家,金圣叹、田汉等一批文化名人曾在吴中区活动和创作。当今的吴中区文学事业蓬勃发展,以文化滋养着范小青、叶弥、钦志新、葛芳等多位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一个个图书馆、农家书屋、苏州评弹书场等,为人们阅读文学作品和“听书”提供便利。吴中区同样非常重视对青少年文学爱好者的培养,成立了少年文学院,开办公益性文学讲座,邀请名家指导。目前,少年文学院有学员100余名。

  2018年5月,苏州市吴中区被授予“文学之乡” ,文学事业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更好地弘扬发展吴文化呢?中华文学基金会与苏州市吴中区决定深度合作,共同主办东吴文学奖,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的优秀作家打开一个新窗口,更好地聚焦“江南” 、聚焦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蓬勃发展和瞬息脉动。

  江苏省作协主席、首届东吴文学奖大奖获得者范小青表示,东吴文学奖是站在东吴地区、吴中地区,面向整个长三角设立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谋而合的,说明地方政府、中华文学基金会都在为大江南地区文学的进步共同努力。这个奖的设立表明了文坛对江南文学的进一步认可,同时对江南文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能一届一届坚持下去,这个奖在文学界、社会上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汪政认为,东吴文学奖不只是地方性的文学奖项,它更是主题性的奖项——面向过去,是江南文化的彰显;面向现在,是江南当下形式的表现;面向未来,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他鼓励作家去征服没有写过的题材,开拓没有涉及过的区域,不断发现传统的江南以外的东西。“一个优秀的作家要对自带诗意的东西提高警惕,不能投机取巧” 。

  东吴文学奖计划每3年评选一次,包括大奖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奖、诗歌奖、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文学评论8类作品奖。参评作品应体现共识下的江南地域特色。既可以书写江南的历史,也可以描绘江南的当下;既可以呈现江南的农村,也可以反映江南的城市;既可以体现江南的世间风情,也可以表现江南的文化气质,尤其是反映吴地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

  苏州市吴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顾建列表示,共识下的“江南” ,其范围和长三角涵盖的范围基本吻合。就这一点而言,“东吴文学奖”实际就是面向长三角的区域性文学奖项。可以说,在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帮助下,吴中区走在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队伍文化方阵的前列。获评“文学之乡”和开评“东吴文学奖” ,只是吴中区新一轮文学事业发展的起点。

  意外之喜

  12月22日,首届东吴文学奖颁奖典礼暨长三角文学发展研讨会在苏州市吴中区举行。范小青获首届东吴文学奖大奖,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考工记》 、陈集益的中篇小说《金塘河》 、鲁敏的短篇小说集《荷尔蒙夜谈》 、陆梅的儿童文学《像蝴蝶一样自由》 、夏坚勇的散文集《庆历四年秋》 、柏桦的诗集《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柏桦诗选集》 、简平的报告文学《权力清单:三十六条》 、王彬彬的文学评论著作《细读高晓声》获作品单项奖。

  王彬彬、夏坚勇、陆梅、简平、陈集益等从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收到获奖通知赶来,碰面后都按捺不住好奇之心:“你申报过这个奖项吗? ”“你提前知道吗? ” —— “意外! ”是首届东吴文学奖获奖作者的共同感受,大家到了吴中,都还感觉如在梦中,难以置信。

  首届东吴文学奖作品征稿启事在中国作家网等各个媒体平台上都有发布,为何首届获奖作者都不知情呢?原来,首届东吴文学奖虽然借鉴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部分评奖细则,但并没有通过各级作协或者单位推荐,参评作品主要来自各出版社总编辑的推荐,也有部分作者自荐,所以少了填表、盖章等各种流程,此次获奖作者都“不知情”了。但大家非常喜欢这种“意外”的感觉,如此“轻松”获奖更能感觉到自己作品的价值。对于很久没有获奖且远在北京生活的浙江金华人陈集益来说,获奖带给他的是难以言喻的温暖和信心。年逾七旬的夏坚勇退休后一直在上海帮着带孙辈,怎么也想不到古稀之年会得到如此盛大的礼物。

  《文学报》主编陆梅原以为是自己写江南风光风物风习的长篇小说《格子的时光书》获奖了,结果是想象不到的自己最看重的“哲学小说” ——儿童文学《像蝴蝶一样自由》获奖了。“我要谢谢评委们宽阔深致、不拘一格的眼光。 《像蝴蝶一样自由》这部小说,如果一定要给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热爱一切自由美好的生命,设身处地为他人的命运着想’ 。更宽泛的意义上,那也是东吴文学奖的品质。谢谢评委们的厚爱,给了我踽踽前行的勇气。 ”陆梅激动地说。

  从成都赶过来的柏桦感叹,自己写的江南诗篇居然被苏州专家注意到了。他的获奖诗集里收录了《苏州记事一年》 《忆江南:给张枣》《在苏州,有所思》等诗篇。柏桦的《苏州记事一年》创作于30年前,那时他没有来过苏州,而是因为一本苏州的书灵感迸发。后来,又写了诗歌《苏州的四季》 ,依然是从书籍里得到的灵感。“意外的是我作为一个蜀人得到了东吴文学奖,欣慰的是东吴文学奖的视野与胸怀,他们竟然看到了一个远在四川的诗人写出来的有关江南的诗歌,并对此做出了肯定。 ”柏桦说。

  首届东吴文学奖设立文学评论奖项,这让王彬彬深有感触。他说,“获奖难,获首届东吴文学奖更难,获首届东吴文学奖文学评论奖难上加难。或许以后的东吴文学奖获奖者能得到更高的奖金,但首届的荣耀、光彩却是后来者不可能比肩的。现在,各种文学奖很多,但文学评论奖却少得多。东吴文学奖设立文学评论奖,可谓目光远大、见识卓异。 ”

  获奖作家们的意外,在东吴文学奖主办方的意料之中。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第一个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文学奖项,如何能获得全国作家的信赖和认可、越办越好,是主办方最看重的事情。据了解,一开始在讨论文学奖的名称时,有提议叫“吴中文学奖” ,也有提议叫“范小青文学奖” ,但都觉得与设立奖项的宗旨内涵有距离。后来,大家一致认可“东吴文学奖” ,因为东吴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在今天的地域上涵盖了长三角地区,既是有历史情怀的名称,也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的文化繁荣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

  苏州市吴中区文联是东吴文学奖的具体实施单位,吴中区文联主席、东吴文学奖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查伟峰表示,东吴文学奖是具有广泛包容性的,不仅面向国内的作家,也欢迎国外的作家来参评。希望吴中本地作家以获奖作家为榜样,要有情怀和梦想,练好基本功,脚踏实地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培根铸魂的文学精品来讴歌我们伟大的时代,讲好吴中故事、江南故事、中国故事;也期待文学作品能够和影视业联手,让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走上荧幕和舞台,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更有利于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首届东吴文学奖的奖杯也是一大亮点,由不锈钢和红木通过榫卯结构结合而成。其中不锈钢的顶部造型为吴中的太湖石,而榫卯结构是吴中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典型结构,两者均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和语言之一。这一奖杯的独特构造,不仅凸显了主办方之一吴中区的地域特色,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契合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获奖作者拿到这一别致奖杯时,都跃跃欲试想要将奖杯上半部分的不锈钢太湖石造型与下半部分红木分离看看,有意外成功的,也有费劲半天不成功的—— “这就是香山帮榫卯结构的秘密所在,打开需要一定的角度和力度。 ”当吴中人在一旁指点时,一句不知何方来的插话“还需要一定的温度” ,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也成为获奖的另一份难得的乐趣。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说,写作是孤独者的事业,漫长的精神征途中,陪伴、鼓励、关注的目光真的特别重要。不管是多么强大骄傲的写作者,大抵都有着这样隐秘与羞怯的内心。这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众多文学奖项的重要原因。不管是遥远欧洲的国际奖项,还是来自母语的本土肯定,都会对当下的文学写作生态包括阅读传播带来良性和有力的推动。她期待有更多像东吴文学奖这样面向全国、面向多文体的综合性文学奖,从而让文学的美好得到更丰富更多元的传播。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王尧表示,吴中区风光秀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区,文学创作自古即蜚声海内外。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响应党中央提出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进一步繁荣江南地区文学创作、培养文学人才、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文学事业和产业发展,扩大吴地文化影响,凝心聚力共同垒砌长三角文学的高地,吴中区与中华文学基金会设立承办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的东吴文学奖,是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学担当的体现。相信通过奖励具有突出创作成绩的优秀作家和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必将进一步推动苏州市、江苏省乃至全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江南味道

  40年前的秋天,范小青在苏州大学的学生宿舍里,写下了人生的第一篇文学作品。40年的时光,她始终没有离开写作,她的写作也始终没有离开江南。“即便是在别的地方工作生活的日子里,我的家、我的心、我的笔,一直都在江南,一直都在自己的家乡吴中。 ”范小青被认为是江南文脉的传承者、苏味小说新的开拓者,她对自己获首届东吴文学奖大奖颇感惶恐,对于江南的那份深沉的爱又让她感到有责任将这个奖杯传承下去。

  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为人低调,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当她出现在首届东吴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时,观众着实欣喜。她分享了自己和苏州的缘分,当她提及“在安徽插队落户期间报考苏州市歌舞团的经历”时,观众都乐了。“那是一个夏天,我母亲带着我来到苏州。不巧的是,我没有带手风琴。后来,用的乐器库的手风琴,我非常不熟悉,所以是非常失败的一场考试。即便心情沮丧,我们还是参观了苏州刺绣厂。我当时觉得苏州人特别幸福,过着美丽、安宁、居家的生活,就像在天堂一样。 ”王安忆说。

  夏坚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化散文写作。43年前,他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这座学校的前身叫东吴大学。“接受东吴文学奖,这是我命运中一次奇异的邂逅。正是当年在江苏师范学院学习时,我开始学习写作,并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毕业后,我正儿八经地从事文学事业。在我总量不是很大的作品中,我曾好多次写到苏州。每当笔触眷顾于这里的山水人物时,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情。苏州是我的福地,我一直默默地感恩。 ”他说。

  45年前,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何建明离开苏州的时候,还是一个小青年; 45年后,再次回到这片土地,他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滋养了他的生命,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文学家。他说:“今天以文学的名义来感受东吴文化、书写东吴文化、体验东吴文化,来滋润东吴这片土地,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特征。文化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进步、健康、成长,我们的未来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成长。文学使中华民族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既能提升个人修养,又能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更有味道。苏州讲味道,中国讲味道,世界也在讲味道。东吴文学特别有味道,这也是苏州文化最重要的一点。 ”

  陈集益的家乡是浙江金华,虽然在北方生活十余年,他的写作依然关注着老家故事,赞美那里的田野之美、劳动之美。“我从小在家务农,我发现劳动者身上有一种大美。父辈光着膀子干活的那种美非常让我迷恋。 ”为了表现出为人类生存直接生产粮食的农事劳作之美,陈集益在创作《金塘河》时有意回到了《创业史》那样传统、朴实、笨拙的笔法,来讲述上世纪80年代农民们心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喜悦心情,积极脱贫致富的往事。“我以为所有为了美好生活的劳动是美的。而江南之美除了雨巷庭院、小桥流水,还有山野之美、坚韧之美” 。

  在颁奖典礼上,主办方特别设置的节目苏州评弹《太湖美》 、吟诵《江南四韵》 、昆曲《牡丹亭》选段和二胡《望月》 ,让现场观众再次回味了江南韵味。

  写在江南

  写在江南,如何定义江南和江南文学,如何让长三角文学更加繁荣发展呢?在同期举办的“写在江南” ——长三角文学发展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要热爱脚下深沉的土地,用心用情用功去发现这片大地上的故事,书写江南,书写长三角,让文学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并肩同行。

  “东吴是区域的文化,是江南的核心地。东吴曾经在历史上涌现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东吴文学奖其实是一个传承的关系,它的意义既是对现实的写照,又是对未来的展望。 ”何建明表示,“文学的个体化越丰富越好,文学强调作者的独立性。本地人写江南,我们很兴奋;外地人写江南,我们更兴奋。 ”对于吴中作家来说,写好江南,要考虑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沉思点,要真正了解脚下这块土地的本质。要有充分的自信,才能突破自己、超越前人。

  地域与作家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东北有迟子建,上海有王安忆,河南有李洱,云南有雷平阳,宁夏有马金莲……王彬彬说:“我们有时候把地域的传统文化、经济状况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作简单化的理解。任何一个地域,只要有人生活,就有它的文化矿藏。是否产生优秀的作者,要看写作是否与这个地域的文化矿藏发生深切的关系。 ”

  王安忆常常感谢某个地域出现一位作家,她认为作家的产生是极具偶然性的,每个地域都有可能突然冒出一个优秀作家。江苏的作家和创作,其实是全国文学界学习和追赶的目标,一茬接一茬,从没有断季,根深叶茂,可以想见水土的丰沛。她说,优秀的作家应该是独特的,写作不一定都要用规范的普通话,也可以用各种地域方言。“长三角文学”这个概念隐含着一个语言版图,长三角地区属于吴语区,希望长三角地区的作家能一起努力,让吴语写作的文学身份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认可。

  鲁敏过去比较抗拒“地域文学”的提法,“我主观上并没有刻意在写作中凸显南京特色,但后来发现南京对我的影响还是会呈现在文本当中。 ”她说,一个地域作家的产生到底是由于山水好、文化底蕴丰富,还是由于经济发达,或者是有某种外部力量的推动。她认为,“江南”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它还是精神和审美的概念,包括了湿度、温度、色彩、线条和浓淡,是广袤的中国人审美的一个维度,也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领地所在。可以说,它是一个超地域的概念。

  陆梅将江南看作文学意义上的精神故乡。她建议,书写江南不一定要拘泥于一地一城,因为江南是中国人的江南。重新定义江南,意味着重新定位故乡。在当前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做到“跳”出江南从其他角度去看待江南文化特征,重新给予江南新的定义,这将是未来书写江南文学的最好路径之一。夏坚勇认为“长三角文学”未必需要形成某种统一的风格。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有趣味、有思想、有审美的,还要保持着沉着勇敢的凝视。他说,趣味对文学非常重要,这是第一道门槛。要尽可能把语言、情节、细节考虑得有趣点。此外,有思想就是要有道德判断,要有长远的艺术担当。

  简平在获奖的当天,很开心地发表了一篇文章《我是上海的作家,写的是浙江的故事,授我奖的是江苏》 。他说:“我的获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佐证。如果我没有去江南乡村深入生活,亲自感受当今江南农民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巨大努力,就没有这部我自己的‘中国叙述’ 。 ” 《权力清单:三十六条》是简平步出书斋,用脚在大地上走出来的一部作品。他认为,深入生活,首先要深入自己的内心,然后是深入周边的生活。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能发掘到意想不到的创作题材。沉下心来,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就能写出接地气的、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文学作品。

  与会的吴中区作协主席葛芳和吴中作家顾小英、吴眉眉等也积极发言。

  顾建列表示,这场研讨会,既是一场大咖云集的高峰论坛,也是一场吴中文学的引智活动。今后,吴中区一方面要进一步培养和引进文学人才,引导全区文学工作者以历史上的范仲淹等吴中大家和当代叶圣陶、王安忆、范小青等名家为榜样,同时做强吴中区少年文学院等阵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吴中文学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还将进一步依托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江苏省作协等各方力量,办好“香雪海全国诗会”“东吴文学奖”评选等品牌文学活动,开展各类高端文学研讨活动,扩大吴地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三是要通过采风等活动,引导更多本地作家深入生活、书写历史和当下,争取发表和出版更多类似《岳阳楼记》 《倪焕之》 《考工记》《桂香街》之类的优秀作品,推动吴地作品搬上荧屏和银幕,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