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淑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
首先我代表中国舞蹈家协会对来自港澳台地区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我们这次活动圆满成功。在这个论坛上,我们提出新的思路,指明新的方向,进一步探索我们港澳台地区和大陆之间未来合作和发展的广阔空间。我们相信这次论坛的举办和分享将会进一步加深我们港澳台地区和大陆之间的认识和了解,让我们共同把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艺术深入我们心中。
赵汝蘅(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我只想谈谈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在芭蕾舞团干了这么多年,我特别推崇交流和发展。特别是芭蕾,如果没有特色在世界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学了西方之后一定要消化,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我特别同意从台湾传过来的舞蹈文化的学习,我们今天之所以创作不出特别精美的作品并流传下来,原因是没有文化根基,是我们从学习时就只重视腿掰多少度,不了解文化。另外,很多时候研讨会上的群众发言时间特别少,没发挥研和讨的作用,我们抛出了想法加深了了解,但却没有特别深入,希望大家今后可以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感谢大家对中国舞蹈家协会的支持,使得我们开拓了眼界,能为大家做更多的事。希望今后中国舞蹈家协会多举办这类活动,交流是我们舞蹈表演或舞蹈人一生所不可或缺的获取知识的平台。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我想说的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我们都有自己的美,我们坚持自己赞赏的美,同时我们赞赏对方的美,每个人能这样既坚持自己的美,又赞赏对方的美。第二点借林秀贞老师的话就是“悦己” ,我们的艺术的确可以超过很多现实的羁绊,摆脱很多束缚,摆脱很多麻烦,让生命的状态直达内心,让身体和身体之外的交流能够直接达到内心的状态,这肯定是特别美的。第三我觉得舞蹈艺术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很直接的形象,它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去欣赏它、追求它。海峡两岸舞蹈艺术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可思议的变化和机会。非常欢迎和感谢大家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我自己对这个活动充满渴望,渴望听到你们的真见解。
林秀贞(台湾艺术大学舞蹈系主任):
本人从1989年初次入京学习, 1990年再度进京访觅名师,受教于中央民族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多位名师。1996年后,我开始深入大陆采风,体验生活,创作出大量作品。2000年,礼聘高等院校民族学系的张骏逸教授以及本人担任跨校蒙藏文化与舞蹈的教学。2001年,本系的年度展演推出《草原与高原的对话》 ,这是台湾第一次以蒙古族与藏族舞蹈为主的专场演出。2005年,在台举办的第二届舞蹈比赛中,本校荣获蒙、藏团体组的双料冠军。2007年,本系的民族年度展演推出《与丝路黄沙共舞》 ,再度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易国刚教授担任客席。2013年,礼聘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荪教授莅校教学,并联合创作演出《大风歌》 。两岸的教育交流由保守逐步开放,从单打独斗的个人进修到双方互补互利的教育合作,未来可以共创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伍曼丽(中国文化大学舞蹈系主任):
过去20年来,中国文化大学舞蹈系的两岸交流日渐频繁。交流方式主要分为演出、教学与学术研讨会。1995年5月我们就受邀至福建电视台,参加《海峡情》特別节目,同时前往福建艺术学校作交流访演。2003年,我们曾邀请大陆国家一级演员张永胜至本校担任客座教授,授课之余,也参与本校的年度公演,与师生们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与交流。2004年、 2005年,我们又分別受邀至上海演艺学校及北京大学,在参访之余也参与了许多舞蹈演出,让两地的学生能有机会在理论、实践上都得到交流机会。我们与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也都有舞蹈交流活动。对于交流策略之建议,我认为,应该更深入在地文化,发展长久的舞蹈出版计划,并鼓励跨领域的交流与新媒体的运用。
高成明(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校校长):
近年来,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在舞蹈艺术教育和创作方面的交流,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交流的层面也从单纯的观摩、学习,深化到人才和教材的资源共享。然而,以我多年在内地、港澳教学和创作的观察对比,我认为我们需要警惕目前交流中的同质倾向。交流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为了回避。在此基础上交换意见,互通有无,才是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到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校担任校长以来,我一直不是想要怎样培养出统一标准的舞蹈明星,而是怎样让不同条件的青少年真正意识到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找到并认同自身的个性和位置。因而在此呼吁,诸如比赛、展演等交流活动,应给予不同条件的年轻人和不同理念的青年教师更多的鼓励和机会,开设更多的奖项,以充分发挥比赛的导向性作用,宣扬艺术是凸显个性、百花齐放的创造性活动。
裴长青(香港演艺学院中国舞系讲师):
香港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因此我们的教学理念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色,并提倡跨学科学习。我们在专业设置上分为中国舞系、现代舞系、芭蕾舞系各系,课程的设置相对宽泛,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专业的知识。我作为一名中国舞系教师,一直想做的是如何让中国古典舞在香港这块土壤上扎根,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不断完善自我。由于我们学校教学的多元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和去向非常有帮助。此外,我们学校每年都会分别在冬季和夏季,两次邀请外面的专家过来进行交流,这样我们能听到各学校老师带来的前瞻性想法,受到很大启发。此次展演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我们能够更多地接到地气,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完善自我。
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舞蹈系主任):
北师大舞蹈系近三年来的发展动态为:“开门” 、“放养” 。一方面,张荪老师、王杰老师分别去了台湾、美国进行交流访问,我系的学生代表也要出去进行三个月至半年的交流。另一方面,我系平均每个月都会请外教来上课,有教拉班舞谱的,有教当代舞的,还有些知名舞团的演员也可以过来教课。此外,我系举办的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将交流课与展演活动相结合,比如去年张晓雄老师带来40名澳洲舞者,与我系的舞者同台演出《春之祭》 ,对学生的进步以及舞蹈交流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北师大舞蹈系教育目标是培养有文化的舞者,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就像现在这样把很多优秀的人放到一个平台上交流切磋,可以各美其美,互相激发。最后,希望港澳台院校多多关注北师大舞蹈系。
胡淮北(北京舞蹈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北京舞蹈学院在4年前进行了学年学分制改革,即学生所学课程60 %是老师计划规定的, 40 %是自己选择的。比如古典舞系学生可以选择民族舞、芭蕾舞、艺术设计等课程,因为大家意识到“桃李杯”一等奖的选手几乎都会出现在舞蹈学院,而一个班级那么多人,那些没有参加“桃李杯”的、不能当主要演员的怎么办?如果不拓宽专业他们的未来怎么办?所以,舞院进行这样的改革就是为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可以各专业互相转换,可以延期毕业,也可以随时休学,在保证“专”的基础上,打开“宽”的范围,目前学生对这样的微调反响非常好。此外,舞院也有很多港澳台的学生来学习,他们享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今后,我们会继续以包容的态度欢迎更多的港澳台同学前来就读,进行相互的交流活动。
蒙小燕(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处在充满少数民族文化氛围的综合性院校中,有利于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我院师生历年来曾多次与台湾进行舞蹈交流,校际间的活动包括与台湾艺术大学、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台师大等院校进行两地的学生互访,在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中都有所涉及,已有好几届的若干个台湾毕业生。教师也有互访活动,前两年,苏自红教授与色尕教授曾带着学生去台湾进行教师间的交流。此外,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方面的交流,我们主要针对台湾少数民族做了比较多的调查学习。我认为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台湾院校注重文化内涵的培养经验,希望今后能够与香港、澳门的艺术院校有更多的交流合作。
高金荣(西北民族大学教授):
我首先要说明,敦煌舞的创造者是《丝路花雨》的编导,是《丝路花雨》首先把壁画中的古老的图画运用到舞台上,受他们的启发,我觉得敦煌舞可以成为一个流派,于是从教育的角度创造和研究了一套教材,使得敦煌舞有机会向外传播。也正是为此1993年以来我去了台湾7次,做了很多交流。我想说的是“保持特色,促进交流” 。因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是生活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舞蹈风格,但仍应保持和发展本地区舞蹈本身的价值观和优良传统,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的意义是很大的。始终保持本民族自身的价值观和基本传统,同时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滋养,这也是敦煌精神。我们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校园舞蹈应该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促进我们舞蹈事业的发展,共同创建一个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美好局面。
(王楚蒙根据8月21日在北师大举行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少年舞蹈合作与发展论坛内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