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海外艺术家有一个独特的“乡愁国”
栏目: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邵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img complete="complete" oldsrc="W020140912358807729904.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10/201409/W020140912358807729904.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尤兰达作品 </font></p>
<p>  随着社会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北京逐渐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长期的在华生活使他们对这里产生了种种感受,这些想法和印象来自他们对于故乡与中国的比较。由炎黄艺术馆主办,集合海外艺术家作品的“在中国——乡愁国”展览于近日在北京展出,参展艺术家有来自哥伦比亚的李戈、日本的金泽友那、斯里兰卡的达尔善、希腊的玛丽安娜、美国的莫子伟、德国的尤兰达,以及英国的马腾飞等人。</p>
<p>  此次“在中国”系列展览以“乡愁国”为主题,甄选了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围绕“乡愁之国”这一关键词展示了他们在中国的生活中所创作的作品。炎黄艺术馆馆长崔晓东表示,“在中国”系列主题展览是炎黄艺术馆自2013年启动的年度性展览,该艺术项目旨在推动各国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鼓励他们深入到当地生活中,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建立并加深与中国人民的友情,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他说:“在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今天,很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学习、工作、生活,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的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希望在中国生活的各国友人,也能够融入中国这个大家庭,像一家人一样共同生活、交流。我们所关注并支持的正是这样植根于生活的艺术家。 ”</p>
<p>  海外艺术家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到中国、来到北京,中国古语有云“独在异乡为异客” ,如今他们或已成家,或孑然一身,乡愁却存在于每个离家的人的内心深处,是时间与空间的转移为他们带来了不安和依恋。这些艺术家所呈现的图像,是他们内心深处乡愁的对应物,也是每个人心中的乌托邦。乡愁,是一种对家乡故土的怀念,这种情感本身就带有一种微微的忧愁。乡愁国,并非指某一国家或地域,这个“国”并不存在于地球上,而是存在于每位艺术家的心中。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共同选择到北京生活、学习、追求艺术的梦想,他们各自的意识与观念正在与北京产生各种文化上的交融。这种交融首先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敏锐的洞察与捕捉,一方面对身处“他乡”的生活进行吸收,一方面又潜移默化地将自身的特点融入这一交融的过程中。</p>
<p>  纵观历史,艺术是人类情感与表现的重要媒介和对象,同时,艺术家又是观察世界最为敏锐的人,他们希望在更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去交流、吸收艺术养分,因此,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都喜欢去其他的城市旅居。而现代以来,艺术家在世界各地游历、观摩以至定居更是成为引人关注的现象和潮流。流动性带来现代艺术的活力,很多艺术运动、样式和主张的产生与出现,都是由于不同艺术和文化的交流和反思,才增加了艺术家的新语汇、新思路,例如“二战”后,纽约便居住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这使纽约极具活力,更产生了抽象表现主义、观念艺术、极少艺术等表现形式。</p>
<p>  “如今这种艺术国际化的趋势依然强劲,北京也成为世界各地艺术家喜欢游历与居住的地方,这已经成为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个维度。这是不能忽视的艺术国际化——住在中国的外国艺术家有着别样的艺术感受,在他们的感受里又融进了中国的现场经验和体会。他们的作品迥异于本地的中国艺术家,他们也是一支特殊的艺术力量。目前,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国际艺术家进行了解、跟踪研究,特别是与中国艺术家的横向对话特别重要。艺术总是在观照对方的过程中学习、认识和互惠的。这次的展览是一个开端,随着不断的积累,会有更多的艺术家进入到中国当代的艺术研究视野中。希望此次展览的举办,可以带动学术界去研究他们和他们的艺术。 ”担任此次展览学术主持的美术批评家王春辰表示。</p>
<p>  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在北京所受到的思想上的冲击,以及给予他们创作上的理念和灵感。这些图像不是对记忆的简单记录,而是不同文化碰撞的结果,更是情感共鸣的产物。借由作品能够勾起观众的想象和回忆,并产生奇妙的对应与深层的情感共鸣,而这些都是通过外来者进行呈现的。他们是如何生活在这个“异国”的?他们又如何诠释着自己心中的“乡愁国” ?这一切都能在展览中找到答案。</p>
<p align="center">&nbsp;<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10/201409/W020140912360753045182.jpg" OLDSRC="W020140912360753045182.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李戈作品</font></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