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审美时空重现波澜画卷
作者:许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8月17日,由福建省歌舞剧院公演的大型原创舞剧《丝海梦寻》在福建大剧院上演。这部舞剧以蔚蓝色的寻梦为主题,恢弘地重现了八百年前海上丝路波澜壮阔的画卷。

  舞剧《丝海梦寻》的一大编导特色在于,以有限舞台呈现出多重时空的穿越,自古至今多个朝代的人文景象交融映现,整部舞剧既有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重现,又有借鉴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恢弘气势形成交错联想,突显出对我国中古时代海上丝路的蔚蓝色寻梦;在舞段设计中,既有民间传统的闽南木凳舞、泉州提线木偶及高甲戏中丑婆的形象出场,又有近代惠安女独具韵味的舞姿律动。舞剧总导演有意识地将沿海文化中的多种元素广纳其中,以放眼大闽南文化的视角,不论是在时间的纵轴上,还是在地域的跨度上,都予以了大胆的艺术构思与创作实践,使舞剧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以舞剧的语汇和别致的剧情结构讲述了一个关乎中华文明与海上丝路的故事。

  多种语汇的交融

  舞剧《丝海梦寻》的时空穿越不仅体现在舞蹈素材的运用上,还体现在舞蹈语汇的交织采用中。细品舞剧的语汇是极具多元风韵的,呈现出中国民族舞与现代舞的动作交相辉映的特点。舞蹈中既有中国古典舞的圆流周转、高超技巧,又有沿海地区民间舞崴姿踏步的流韵风情,还有现代舞的刚劲利落与收放自如。由此形成舞剧的舞蹈动作也多有古今穿越之美,仔细观赏可以发现,舞者往往上身提、沉、拧、倾,极限地延伸线条并饱含力度,在动态轨迹中体现着圆转流动之势,脚下则收绷自如、张弛有度,地面一度空间的动作处理明显蕴藏了现代舞之技巧,跌落、滚地、复起等动作的控制,显得轻盈干净、硬朗坚定。

  舞剧中的双人舞是串联整部剧情的主要构架,剧中共有三段表现爱情气氛的双人舞,都因发挥出高难度的舞蹈把位、托举设计及流畅交织的优美舞姿而成为舞剧的一大看点。

  舞剧中的群舞特色鲜明,是对闽南人勤劳勇敢群像的很好塑造。剧中多段男女群舞或激越奔放,或柔美婉约,构成舞剧的另一大亮点。舞剧的男子群舞尤为气势昂扬,饱和的力度与幅度不仅给人一种崇高感的激发,而且更突显塑造水手们的精神特质。女子群舞让人最为触动的则是婉约柔曼的闽南木凳舞,一群青纱遮面的惠安女子轻盈地站在木凳上舞动,她们S形地左右崴动,或轻踩木凳极目远眺,或坐在木凳上娇羞遮面,或怀抱木凳踏步摇曳,她们是桐花内心的写照,是盼归亲人的心声。整部舞剧的群舞部分,不仅运用了闽南元素,且在编排上使用了交响编舞法,注重空间、力度节奏、旋律多层次的对比,并在多处融入了沿海渔民拍打舞的姿态,动作激越,情绪昂扬,构成贯穿舞剧篇章的重要“音符” 。

  多元手段的交织

  《丝海梦寻》在舞台上大胆使用了不平衡的梁、柱、牌坊、门窗,一切实景装置均以“斜拉”置于舞台上,营造出空间透视的纵深感。舞台设计通过海浪图案的夸张表现、多重叠的色彩渲染,加上形态各异的船帆造型和具有重金属感的装饰元素,营造出专属于这个舞剧的舞台空间,以道具、装置、悬吊等为基础,并辅以声、光、电的配合,因而整个舞台效果不只是单一的布景,而是综合了各种多媒体技术,使舞台画面更为丰富化,增添了虚实结合的效果,使舞台中增加了空间感、拓展了舞台的立体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