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与成长
作者:许锐  来源:中国艺术报

  福建省歌舞剧院近日上演了舞剧《丝海梦寻》 ,系由1992年创排的传统舞剧《丝海箫音》改编复排而来。

  当年《丝路花雨》舞剧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创作者从敦煌壁画中提炼出了具有鲜明风格,让人眼前一亮的舞蹈样式。在我看来,舞剧《丝海梦寻》除了在个别舞段中呈现出了闽南特色的舞蹈样式,如拍胸舞、惠安女子舞蹈等,并不具有这样先天的舞蹈语汇上的整体优势。于是,梳理出适合舞蹈表现的主题与人物,成为舞剧《丝海梦寻》的表达蹊径。

  我认为舞剧注定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物情感与关系。在这一点上, 《丝海梦寻》在故事设计和结构上很聪明地嵌入了寻梦与成长的主题,极大地解放和扩展了舞蹈表现空间,并且使这种表达更多地进入了人物的心理与情感空间。

  阿海与小海这一对父子,是承载着寻梦与成长主题最重要的表现人物。舞剧故事从阿海受命出海开始,着力表现了阿海沉着勇敢的水手气质。而此前他与妻子桐花沉浸在新生孩子的幸福中,是一个重要的铺垫——在阿海那刚强外表下潜藏着爱护家庭的柔情。正是这种柔情让他在是否舍家出征的抉择上产生了些许的犹豫。这个细节不仅是符合人物生活真实的,而且很好地反衬出了阿海毅然出海的大义以及此后故事的悲剧色彩。丝海航行路上,波斯王子被阿海吹奏的箫音打动,这是全剧中阿海和波斯王子在情感上走得最近的一刻。我认为这个细节情感的表现还应该加强,这样阿海和波斯王子之间就不仅仅是“救”和“被救”的恩情,而有了理解与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在全体船员为阿海举行海葬时的群舞中达到了高潮。

  至此,其实故事还只是起承转合中的“起” 。此后小海的人物设置实际上是阿海的影子,是阿海的生命延续与轮回,也是整部舞剧的戏核。那一大段重现阿海遇难的舞段,由于小海的加入,而有了时空穿越的情感力量——小海在波斯王子的讲述中仿佛目睹父亲英勇行为,最终在一段独白中完成了成年礼一般的人生蜕变。这使得丝海之路不再是一个空洞宏大的概念,而因为有血有肉的人物而变得充满了人情味和理想色彩,更由于世代传承而具有了久远延续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在这个关于男人寻梦与成长的主题中,桐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催化剂” 。阿海因为她和儿子而有了家的留恋,这是一个男人重要的成长。而桐花和小海的母子矛盾则成为整部舞剧最大的戏剧冲突,这个冲突的解决最终是桐花对孩子的理解与放手。由此可见,桐花不仅催化了阿海和小海的成长,也在家的操持中完成了一个女人的成长——先是作为妻子的支持,后是作为母亲的守护。在桐花与阿海、桐花与小海的两段双人舞中,动作设计都有所区别,一段更多是妻子的依赖与留恋,而另一段更多的变成了母亲的疼爱与支撑。

  舞剧中波斯王子的人物设计是有一点遗憾的。这个人物更多地被诙谐逗趣的表演所掩盖,既缺乏王子的气质与风度,也缺乏他和其他主要人物的深度关系营造。在他的身上没有更多“成长”的痕迹。我以为这个人物加强,会更好地提升关于寻梦与成长的主题,尤其是提升中外人文在这个共同主题下所达致的互相理解与心灵相通。

  由此可见,舞剧《丝海梦寻》通过人物关系设置了一个适于舞蹈情感表达的主题。这个寻梦与成长的主题由于其普适性,抹掉了历史时空的距离,成为舞剧可舞性的动力,也成为在今天打动我们的内核。舞剧因此从宏大的主题背景中跳脱出来,具有了真实可信的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