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小珠落玉盘
——由“中国珠算”申遗成功说开去
作者:王海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讯传来,把许多人的记忆又拉回了那个口中念着“一上一、二上二”的孩童年代,人们对珠算的感情迅速回温。是啊,曾几何时,一把算盘,可以养活一家人;一把算盘,可以教会人们很多做人的道理。然而,在键盘敲击盛行的当今时代,也有很多人对算盘的印记早已模糊,更有年轻人甚至不知算盘为何物,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次珠算申遗的成功,对宣传珠算文化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至少会有人问,算盘是谁发明的?它的历史有多久?它为人类作出过哪些贡献?现在还有人用算盘吗?

戒指算盘

风铃算盘

  早在公元200年左右,东汉数学家徐岳在其《数术记遗》中作了如下记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文献中关于“珠算”的最早记载。当时的珠算与现今的珠算在结构上或有不同,但其“五升十进制”的计算原理却是现今珠算算法的精髓所在。那么,现今所使用的有梁穿档的算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珠算学者余介石、殷长生等人对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名画《清明上河图》进行了考察,发现位于全图最末端有一个“赵太丞家”的药铺,在其柜台上放着一把算盘。由此可见,现在所使用的有梁穿档的算盘至迟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而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中首次出现了“算盘”的记载:“中,算盘之中” ,则与之互为印证。其实,还可以作如下的推想:北宋时期算盘作为计算工具在民间广为使用,并且进入到画家的画作中,那么其出现的年代必定比作画的时间要早。北宋之前是五十多年时间的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再往前推,就到了唐朝末年。所以可以认为,今天使用的算盘在唐朝末年就已经有了。至于算盘是哪一个人发明的,没有史料记载,珠算史研究者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圆形铜算盘

盲人算盘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说“中国的算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把算盘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那么,算盘为何有如此魅力得到两位学者这样高的推崇呢?就是它以框梁档珠的简单结构,配以形象精妙的珠算口诀,解决了加减乘除乃至开方的计算问题。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里,它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87年7月在福建省漳浦县明代户、工部尚书卢维桢墓中出土了一把算盘,明代户部尚书是掌管财赋的最高长官,可见算盘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据研究,明代的《大统历》 、清代的《天文历算纂要》也都是用算盘进行计算的。在革命战争年代,算盘同样功不可没。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数据从哪里来的?就是根据红一方面军几名有文化的干部所写的日记中的记录,用算盘计算出来的。电影《横空出世》描述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影片中就有许多科学家用算盘进行计算的宏大场面。是的,当时科学家们就是用算盘算出了原子弹爆炸时中心压力的正确数据。说到算盘的作用,不由得想起一段关于陈云的小故事。陈云是新中国第一位分管国家经济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也是一位算盘高手。1976年11月的一天,陈云在杭州玉泉公园参观展览时,看到一位会计正在打算盘算账,便和蔼地要求会计让他来试试。陈云同志坐下来,嘀嘀嗒嗒地打起算盘来。当时的随行记者岳湖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1982年1月,赵朴初看到了陈云打算盘的照片后,挥笔作诗一首:“唯实是求,珠起还落,加减乘除,反复对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谋深算,国之所倚。 ”全诗既是对陈云的赞誉,又从侧面反映了算盘在我国经济工作中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

九层算盘

  随着珠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其独有的文化特性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算盘有关的生活语言比比皆是。“瞧,她三下五除二就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这是借用珠算加法口诀中的“三下五除二” ,形容一个人做事动作敏捷、干净利落。“不管三七二十一,咱们说干就干。 ”这是借用珠算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 ,比喻做事态度坚决、一往无前。人们还常用珠算除法口诀中的“三一三余一” 、“二一添作五”来表示双方平分,用“打如意算盘”表示想做不可能办到的事,用“精打细算”表示会当家理财,用“铁算盘”形容办事能严守规章,铁面无私,用“肚子里打算盘”形容有心计等等。这些生活语言既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又富有深刻的哲理。

瓷算盘

  珠算独特的文化内涵,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元代诗人刘因曾以《算盘》为题作诗一首:“不作瓮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 ”作者借算盘告诫人们,发财致富必须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明代作家施耐庵在其《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中,塑造了一位手托大算盘的神算子蒋敬。清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记载了一则“算盘灯谜” :“贾政又看迎春的,道:‘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因为阴阳数不通。——打一物。 ’贾政道:‘是算盘? ’迎春笑道:‘是’ 。 ”迎春生性懦弱,作者以算盘“别人拨一拨才动一动”的特点,暗示她“被动”的一生。现代作家茅盾在其《林家铺子》中,更是多次运用算盘来表现人物性格。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价目上,林先生也格外让步;遇到那位顾客一定要除去一毛钱左右尾数的时候,他就从店员手里拿过那算盘来算一会儿,然后不得已似地把那尾数从算盘上拨去,一面笑嘻嘻地说:‘真不够本呢!可是老主顾,只好遵命了。请你多作几笔生意吧! ’ ”这里通过对林老板“拿、算、拨、说”这一连串动作描写,其“精灵机巧”的生意人形象跃然纸上。

扇形算盘

  大画家齐白石曾以算盘为题材画过一幅“发财图” 。一天,有位客人请求齐白石画一张发财图。可发财的门道太多了,画什么好呢?齐白石建议画赵公元帅,即财神爷,客人说不行。齐白石又建议画印玺官帽或刀枪绳索,但都被客人否定了。客人提出画一把算盘。齐白石想了想说:“好,赚人钱有利于人,算盘真是仁具啊! ”于是他一挥而就。客人取走画后,齐白石又画了一幅同样的“发财图” ,并在题跋中记下了这段有趣的故事。将算盘作为发财的“仁具”而入其画,这也算是在传递一种“仁义才能生财”的正能量吧。当代著名作曲家乔羽曾写过一首《算盘歌》 :“下面的当一,上面的当五,一盘小小的算珠,把世界算了个清清楚楚。哪家贪赃枉法,哪家洁白清苦,俺教你心中有个数。三下五去二,二一添作五,天有几多风云?人有几多祸福?君知否———这世界缺不了加减乘除。 ”这里借算盘谈社会、说人生,歌词虽短,含义却深。可以说珠算不仅是一种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

紫檀大算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珠算在社会生活中的计算功能已然式微,一些老会计有时会使用算盘,在银行柜台上偶尔也能见到算盘的身影,仅此而已。是不是今后就不会再有人使用算盘了呢?不!珠算正以一种新的形式蓬勃着新的生命力,这就是珠心算。珠心算的全称是“珠算式心算” ,简单地说就是“在脑中打算盘” 。其方法是先通过珠算练习掌握珠算技能,与此同时进行相关辅助练习,在脑中形成一把虚拟的算盘,然后用脑中这把虚拟算盘,按照珠算的方法进行心算。看过珠心算表演的人,无不惊叹于其堪比计算机的神奇速度,一道三至四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题,只需要“嘀嗒”一秒钟的时间就能算出结果。其实珠心算最大的优势还不是它的计算速度,而是它的启智育人功能。珠心算教育开始于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十年的实验研究与实践证明,珠心算实验班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在整体上都要优于非实验班学生。珠心算正以其独特的启智育人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的喜爱。珠心算的发展前景可瞻,它为珠算的发展拓展了一片新的天地。

  (作者系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