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商业运作相结合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文化
——2012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报告(摘编)
作者:中国电影家协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人文精神与商业运作相结合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文化

——2012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报告(摘编)

中国电影家协会

  报告主持人:康健民

  报告负责人:许柏林

  首席专家:陆绍阳

  撰稿:陆绍阳 吕益都 鲜 佳

  统稿:刘浩东 陆绍阳

电影《一九四二》剧照

  一、发展概况

  2012年,中国电影继续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电影人不断探索电影发展规律,积极应对市场进一步开放带来的新挑战,努力创作出体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水准的精品佳作。2012年,优秀影片的数量,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电影公益事业的推进,电影企业“走出去”的成效,都比往年有明显的提升。电影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关注热点、时代风尚的聚焦点和文化自强的新起点。

  2012年恰逢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电影人也在这个全民关注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年代里,用自己真诚、朴实的情感在银幕上浓墨重彩地书写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特别是对现实生活给予了最大的关切。共有《忠诚与背叛》 《西藏的天空》 《雨中的树》 《许海峰的枪》 《生死罗布泊》 《南平红荔》 《冰雪十一天》等26部影片入选为“十八大”的献礼影片。这些影片,再现了艰苦卓绝中国革命之路,描绘了改革开放伟大历程,讴歌了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尤其是在17部现实题材电影中,创作者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塑造了一批夙夜在公、甘愿牺牲个人幸福推动社会进步的共产党员形象,充满激情地奏响了时代的华章。

  在2012年的电影创作实践中,我们还高兴地看到,许多创作者在艺术与商业之间艰辛地探索,顽强地坚守。无论是探寻民族历史真相的《一九四二》 、 《白鹿原》 ,还是在当下社会中挖掘出人生复杂滋味的《万箭穿心》 、《桃姐》 、《神探亨特张》 、 《搜索》 、 《边境风云》 ,还是摸到类型片制作门道,切中观众观赏趣味点的《画皮2》 、 《人再囧途之泰囧》 、 《十二生肖》等,这些脱颖而出的新作,创作者都具备了严谨的创作态度、执着的创新精神和娴熟的创作技巧。

电影《画皮Ⅱ》剧照 

  纵观整个中国电影产业,依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二大电影市场。2012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全年票房为170 . 73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为82 . 73亿元,占到票房总收入的48 . 46 %; 2013年1月1日, 《泰囧》成为首部票房突破10亿的国产电影;制片单位共生产了745部故事片,其中在国内院线市场上映的有227部。2012年全国新增银幕3832块,平均每天增长10 . 5块,均为数字影厅,电影放映领域的数字化水平和规模处于世界前列,全国银幕数从2002年的1845块增加到现有的13118块。随着银幕数量的增加,电影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最多时单日上映新片达9部。

  二、思潮与新作

  1 .主旋律影片传递正能量

  主旋律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生产中的特有现象,它在弘扬时代精神,凸显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导演来说,拍主旋律电影是一个挑战,一方面要对电影艺术负责,另一方面又要对市场负责,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如何更真实地表现革命历史,更直接地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更真诚地展现人与命运的抗争,更丰富地呈现人物的情感,还要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如何加入更多受大众欢迎的电影元素等等问题,正如尹力导演所说,这些问题对创作者来说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这也是现阶段主旋律电影的赢得更多受众的出路所在。

  2012年的中国银幕,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主旋律影片构成了一道壮观的风景线,电影人在已有的创作经验基础上,尽力使作品在史实上更经得起推敲,在艺术表达上出新,在情感上更贴近百姓。比如《南泥湾》 《走过雪山草地》通过抒写对生命极限的挑战表达革命者的意志力; 《咆哮无声》 《雨中的树》用晚辈的视角,体验逝去的亲人崇高的牺牲精神,同时也完成自身的心灵洗礼; 《铡刀下的红梅》 《青年雷锋》尝试着去探寻英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波澜起伏的内心情感; 《小小飞虎队》在儿童片中设法加入惊险、传奇、悬念元素; 《索道医生》把人间的大爱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许海峰的枪》把见证历史的重要时刻和个人成长历程结合在一起; 《冰雪11天》用纪实手法展示了4万警察让40万人脱困的惊心动魄的11天,力图不让事件淹没对人物的刻画; 《生死罗布泊》营造粗犷、阳刚的风格,力戒直白、说教之风; 《西藏的天空》 《阿佤山》 《阿米走步》尝试着将故事和独特的民俗、民风联系在一起;《指尖太阳》则用温暖、沉静的笔触娓娓道出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农民工的故事。在这些中小成本电影中,电影人克服了资金、时间和拍摄条件上的困难,真诚地聚焦优秀但又普通的中国人身影,体现出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迸发出的真实情感与创造精神。这些电影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电影,也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永恒的精神基石。

电影《桃姐》剧照 

  2 .历史的再现与重构

  对中国电影艺术家来说,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积淀一直是民族前行的动力,期间所呈现出道路的顺畅与曲折、人性的高贵与谦卑、血与火的传奇与考验、时代变迁时的幻灭和希望,对电影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富矿。但是,在市场主体多元的当下,创作者们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在历史观、电影观和技术层面都容易受制于已有的定势,容易被传统的惯性裹挟着前行。

  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可能拥有双重价值,一是它自身独立的价值,二是当代人重构后的价值。2012年,民族历史的抒写又成了创作者们正面强攻的艺术堡垒,有所超越还是因循守旧成了一个问题。《一九四二》 、《白鹿原》 、《王的盛宴》这三部对不同历史年代的解读都有别于以往的历史题材影片。冯小刚用了两个十年筹备,终于拍成了《一九四二》 。影片既有个体命运的惨烈描述,又有对当时各股势力的铺排展示,为此,冯小刚宁可选择多条线索同时展示,而舍弃对几个人物的集中描写。在历史的真和艺术的美之间,冯小刚首先选择了真,他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试图对那场大灾难做出尽可能忠实的再现。影片的遗憾之处在于几条叙事线索还不能融入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中,如外国记者、传教士等叙事线有生贴上去的感觉,而作为主角的少东家形象也缺乏传神的刻画。 《白鹿原》的上映也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影片想表现的不仅是白、鹿两个家族的恩恩怨怨,更想从“家族”这一中华民族社会结构中最坚固部分的裂变瓦解中,看到社会变革的大势。但影片和厚重磅礴的原著相比,电影创作者在精神高度、历史把握和艺术处理手法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人物关系、叙事的疏密处理和结局安排上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影片在叙事上不能够把白鹿两族的恩怨情仇,以及外力影响清晰地展示出来;把田小娥的情

  感经历变成故事主线,也是避重就轻。《王的盛宴》运用刘邦晚年碎片式的记忆来结构影片,陆川在影片中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将当代人关注的权力意识和欲望放置在刘邦身上,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构成了他精神回溯的核心内容。影片的戏剧性被有意削弱,影片对“鸿门宴”前后的历史做出了创作者富有个性的诠释。但当创作者为了“新的视角”和“新的人物”而有意回避或曲解一些史实时,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影片对项羽的赞美,到底是发现了历史,还是和真实的历史渐行渐远?这同样值得创作者深思。

电影《飞跃老人院》剧照

  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些影片承载着创作者对历史重构的愿望,希望自己的作品呈现出一幅复杂的历史图景,但重构历史不等于背弃历史,如果没有史实的铺垫,那么以重构为名的创作就显得有些轻浮。而如果无法从历史的陈迹中寻找和展示出文明的曙光,那这样的创作也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另外,2012年的历史题材影片的票房和出品方的预期都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否也提醒创作者在“求新”和“求变”时也要考虑到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趣味。

  3 .现实的关切与质疑

  处理现实的复杂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历史题材。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启的改革开放历程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人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物质、精神的红利,也承受着巨变带来的身份、地位以及利益格局变化的落差,现代性的焦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关注。中国人正在经历着包括从生活起居到文化、价值观念的重新调适阶段。如何面对现实?有几条路径,一是勇敢地面对,如实地描绘这个时代的创痛和希望;二是四平八稳地延续传统的模式。让人欣慰的是,有不少艺术家选择了前一条路径。像《万箭穿心》 《神探亨特张》 《桃姐》 《搜索》 《浮城迷事》 《二次曝光》 《飞跃老人院》等影片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对现实的关注,包括对丑陋现象的质疑和抵抗。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他的情感何处安放,直接影响到他的艺术会得到多少人的呼应和共鸣,真正地、主动地放低身段和人民站在一起,和最需要帮助的人站在一起,他的作品就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呼应。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选择以尖锐的方式反映中国当下的现实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讽世、警世、醒世”的作用。

  4 . “ 《泰囧》现象”的启示

  投资不到3000万、导演处女作、无扎堆巨星参演、不是高票价的3 D影片,一部名为《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影片以黑马的姿态跃入竞争激烈的贺岁档,截止到2013年1月5日,票房已超过了11 . 24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卖座的国产片,以小搏大的“ 《泰囧》现象”也随之成为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

  和往年贺岁档喜剧片受观众青睐一样,今年的《泰囧》又一次说明了喜剧片的魅力。类型电影是被市场验证的一种成功的创作模式。 《泰囧》的类型是公路喜剧片,从人物搭配上看,随着黄渤的加盟,比《人在囧途》的聪明人加傻子的“两人转”设置多了一个疯子,这种三角关系更强调冲突,更富有变化;从样式上看,它吸收了公路片、历险片、喜剧片、动作片的诸多元素,使得影片在热闹中保持着较密集的笑点;从场景上看, 《泰囧》的泰国之旅增加了异域文化的新鲜感。同时,编导有意利用当下的时尚元素,使得这部中产阶级趣味和草根情怀混杂的中国式喜剧在自嘲戏谑中完成了对快乐的追逐。再次,票房的成功更要依靠周密的营销策略。 《泰囧》被称为是在“正确的时候,出现在正确的位置”上。 《泰囧》从选题、拍摄到后期的营销手段, 《泰囧》都是为市场设计、尊重市场的电影。虽然《泰囧》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但其文化品位和思想意蕴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艺术处理上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情节设置的合理性,笑料和喜剧包袱组织的自然、画面的精致程度等。

电影《忠诚与背叛》剧照

  三、创新与突破

  创新是电影发展的命脉,只有积极地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国产电影才会有崭新的气象;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电影才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2012年出现的电影佳作既有技术上的突破,更有美学、叙事风格和类型样式上的推陈出新。

  1 .美学风格的突破

  《万箭穿心》是一部呈现悲剧之美的作品。真正的悲剧作品是对生活的深层次理解后的艺术呈现。影片张扬,也能内敛;宣泄,也有克制,表面上看,这是女主人公一段被撕裂的生活,但它带有普泛性,实际上超越了那个时代,上升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种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也开始渗透在《桃姐》 《飞越老人院》这两部关注老年人生活的影片中。能否超越现实,上升到对这个时代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整体性关注,也意味着作品能否激起更大范围的共鸣。

  2 .更注重了艺术和技术的结合

  电影是和科技结合得最紧密的艺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电影带来了崭新的表达方式,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听享受。这一点在电影《画皮2》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血滴子》 《四大名捕》《大上海》 《十二生肖》 《太极》 《王的盛宴》等,都体现了创作者一直在追求更精细、真实、震撼的画面效果。

  3 .叙事视角的变化

  电影是叙事艺术,它除了靠故事本身的精彩吸引人以外,也可以通过叙事视角的变化来开启另一扇艺术之门。 《雨中的树》的编导选择李林森17岁儿子的视角进行叙事,让儿子沿着父亲生前的足迹,追寻、感悟父亲的一生。 《走过雪山草地》的编剧王朝柱放弃了他所擅长的宏大叙事,将视角聚焦于普通红军战士,讴歌了长征路上的人性之美。 《西藏的天空》以一个贵族少爷和奴仆的命运为切入视角,展现了西藏半个世纪的激荡的风云,演绎出西藏和平解放前后人们的困惑与坚守。

  4 .类型样式的新尝试

  创作者在遵循类型片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对类型元素的把握,同时又注重和当下现实的结合。《边境风云》是犯罪片样式,编导放弃激烈的打斗场面和环环相扣的情节推进,用貌似平静实际却暗流涌动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的情感张力作为叙事推进的动力,使得影片散发出一种沉静内敛的气质和连绵不断的情感涟漪,这是对类型的大胆改造和有益尝试。另外,表现重大革命历史的影片《忠诚与背叛》 ,有意识地借鉴惊险片的类型元素来提升观赏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影片《二次曝光》把纪实风格和惊悚片样式杂糅在一起,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太极》则努力克服功夫片的类型模式,将武打和中国传统叙事的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增强了作品的传奇性和趣味性。

  四、问题与思考

  首先,中小成本影片的整体艺术质量不尽如人意,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个性化表达与商业化倾向冲突与融合的问题。在这些影片中,像《匹夫》 《杀生》 《我11》 《飞越老人院》等,在制作上虽然也在考虑商业诉求,力求使商业价值、主体精神相交融,但其内在气质还是个性化的艺术表达为主。一方面,这些影片不得已牺牲了它的艺术深度——作品的严肃主题、广博内涵、形式锋芒;另一方面,其所依附的商业创作技巧——通俗叙事、时尚影像、类型风格、商业卖点等,却也没能完全做到位。其二是类型化创作技巧的生疏。不少影片在类型风格和元素的运用上还不到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模仿与套用,许多文本还流于为商业而商业的“敷衍成篇” 。中小成本影片中的活力与激情、灵动的艺术创意、对现实生活的真切关注——这

  恐怕是它们获得质的提高的关键,同时也是符合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创作方向。

  其次,在国产商业大片这个板块中,在变局与高压之下,我们需要明确:大片不等于票房,更不等于艺术。唯大片化、唯好莱坞化,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出路。整体而言,商业大片创作的吸金思维大于人文内涵的开掘,更多影片追求的是以离奇的叙事、视听饕餮和奇幻场景来满足受众猎奇的心理及感官的愉悦。国产商业大片不仅仅是票房的吸金点,更应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因而,国产商业大片应拓宽题材思路,强化文化内涵的承载,使大片不仅有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更拥有大的文化气度。

  再次, 2012年的主旋律影片,虽然在题材、主题、形式表达上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努力,但如何将主旋律影片拍得更具观赏性,还有待下更大气力去开拓。此外,今年主旋律影片仍然采用在重大节庆期间集中推出的模式,从放映和传播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

  第四,现实题材影片精品数量偏少。现实题材影片创作相对薄弱,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即许多制片人规避社会现实矛盾、规避深层的社会思考,一味想以小投入、低风险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迎合观众浅层的娱乐消费心理。

  从本年度现实题材影片创作现状来看,有大量的现实题材是由主旋律影片来书写完成, 26部“献礼影片”中有17部是现实题材。但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摹写,不能只存在于主旋律、特别是英模影片之中。不能用短视的商业思维去覆盖每一位艺术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如果将大众所期待的现实意味与社会体察推卸于主旋律影片的创作,会进一步窄化主旋律影片的创作,也会使本土主流电影文化精神的钙质逐渐流失,不利于现实题材的影片与受众在审美接受心理上的真诚沟通。实际上,反映本民族当下现实生活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最能带来文化的皈依感和心灵的归属感,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不应该被淡忘、被消减,而更应在当下发扬光大。

  五、趋势与建议

  2012年中国电影创作呈现以下几点明显的发展趋势,应该说,这些具有趋向性的发展轨迹不仅仅是2012年当年的电影文化现象,更是由多年来的累积应运而生,并且也将为今后中国电影的发展埋下文化的线索与基因,或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一,大片一统天下的格局渐失,中小成本影片获利率上升。第二,商业化喧嚣中凸显冷静与理性的人文思索。第三,中青年导演纷纷“试水市场” ,中小成本商业片成为其创作主流。第四,“十八大”献礼影片普遍追求题材类型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显示出主旋律影片创作避免程式化和说教味道的艺术趋向。

  基于上述,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在尊重电影特性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三性统一的作品

  首先,要注重人文精神与商业运作的平衡。实际上,商业与人文的平衡能力也是对导演艺术功力的磨练与考验,能够在商业竞争中,葆有人文情怀,在吸引受众的同时巧妙传达思想,才可谓真正的成功。而能否成功,能否让电影具有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取决于创作者冷静的观察与思考、重新审视历史的视角和俯向现实的心灵,也取决于创作者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内涵的积淀。

  其次,要寻找电影与科技的结合点。高科技的运用将开拓出崭新的创意空间,以至推动整个电影产业的升级,同时避免只突出视听奇观而忽视内涵意蕴的创作倾向。

  2 .寻求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化的路径

  当前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就是如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文化,如果两者暂时融合不了,至少可以寻找两者重合的部分,重合的部分越多越好。或者说要找到核心价值观和大众文化的契合点,由点及面。两者的契合点当然很多,比如“国民意识” ,就是对自己国家强烈的认同感,以及为了使这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尊严的行为和意识。国民意识不是简单的爱国,它还有另一面,就是自强。国家和个体发生的

  最好的关系就是“国民意识”的培养,有了上下一心的国民精神,这个民族的文化才有大国气象。

  “献礼片” 、“英模片”是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创作者应充分体察与考量大众的审美期待、接受心理,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努力突破旧有的“献礼片”意识,让观众从普通人的生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外,主旋律与大众化在内容上有一个可贵的交叉点,即对现实的关注和体察。相关管理部门在鼓励现实题材影片的拍摄时,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但更需给艺术家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创作者也应勇敢地直面现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导向。

  3 .大力发展中小成本影片

  推动中小成本影片创作的繁荣、质量的提高,无疑将夯实整个中国电影创作制片的基础,这也是中国电影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大力发展中小成本影片还将为中国电影形成宝贵的专业人才梯队。特别是一线创作者在熟练驾驭各种类型风格、制作模式的基础上,可为大片的制作累积经验、提供规范、奉献才智与创意。因而,大片和中小成本影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中小成本影片各种要素培育好,大片的制作也就水到渠成。

  坚守立场,立足本土,开拓题材,关注现实,成熟类型,精进“技”“艺” ——这是2012年这样一个国产电影转折与调整的节点,带来的富于启示意义的关键词;这也是目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电影为了发展与壮大,要扎扎实实去实现与完成的目标与任务。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