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全球化时代,世界需要多样化的文化,这一观念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历史悠久的中国书法艺术,越来越吸引世界各国爱好东方文化的朋友的关注。来华考察、学习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人士,也越来越多。如何跨越语言、文化、文字可能带来的障碍,向来自世界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介绍中国书法,这是时代给我们书法艺术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在这一领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自2009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参照世界著名大学惯例,面向全球开设为期一个月的全英文授课“暑期国际小学期(Interna - tional Summer School) ” ,供世界各国大学科研机构学生选修。2010年开始,艺术学院开设了用英文教学的书法普及课程中国书法入门。
选修国际小学期课程的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除了少数学生有中文基础,能听、说、读、写,多数学生没有学过或刚开始学习汉语。如何向没有中文基础、但对东方文化有兴趣、在中国学习只有一个月时间的国际学生介绍中国书法,引发他们对书法的兴趣,进而循序渐进,在有限时间内,学习了解更多中国书法的技能和知识呢?
根据受众的特殊性,我们把教学目标设定在“体验中国书法” 。
因为没有中国文化基础,也不懂中文,时间还就这么多——32学时共8次课。如果按国内教学模式讲,书法史、书法理论、碑帖临摹,我们国内没有基础的年轻人听起来都感觉费劲,对完全缺乏知识基础的国际学生来说,可能会感觉隔阂太深,难于理解,由此可能被吓倒,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体验中国书法” :课程内容一定要深入浅出,教学形式一定要生动活泼。具体措施就是简化书法背景知识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在体验中,边“玩”边学,认识、了解书法。
为了避免过于专业化,造成接受困难。我们放弃了国内传统书法教学固有的书法学习从碑帖临摹入手的模式,而是采用了历史还原法,将书法教学的起点设定在早期的汉字“图画字” 。以早期先民的造字故事(每个汉字的部件都有它特殊的图形来源和含义)和早期汉字的图形美(这是汉字的优越性)为跨文化书法教学的桥梁,吸引国际学生对陌生的汉字发生兴趣。教师给学生讲解中国古代先民造字时的观念,分析每个图形的象征含义,然后解释组字原理和字义。从早期图画字,一步一步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引导他们了解中国书法篆、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变化。由于早期汉字的图形美具有跨文化视觉形式共同美,汉字字形复杂陌生可能给国际学生带来的心理畏惧就自然减少。学生上第一堂课学会了拿毛笔,就开始写“图画字” ,感觉十分轻松。他们的结论是,汉字确实深奥,但书法很有趣。汉字的图形美可以跨越国界,书法离他们并不遥远。所以接下来的教学得以顺利展开。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整个体验式教学各个环节圆满完成,我们采取了第二个措施,就是现成作品模拟教学。这是受卡拉OK的启发。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选择集中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的格言、成语,查字典,设计好作品,从单字如“福” 、“寿”开始,循序渐进,进入一个个作品模拟练习。让学生来上一次课,就学会写一个作品。尽管不成熟(也不可能成熟) ,但却成形,可以带回宿舍给同学看,有成就感。应该说,在引发留学生对书法产生兴趣,进行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学习方面,相当有效。最明显的是今年刚结束的这一班。上课时大家很认真,课余时间很多学生来教室练习。甚至到了下班时间,教室要关门了还不走。学生到文房四宝店,买卡纸、印泥、印章、镇尺、塑料长卷桶(装卷轴)等,最多的一个人花五百多块钱,买了一堆,计算要给谁写,带回去送谁。可见书法学习的兴趣确实被激发起来了。
为了配合教学,更直观了解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上课期间,我们专门组织学生参观琉璃厂、一得阁墨汁厂,了解文房四宝的丰富样式和生产工艺。课程结束后,还组织学生赴我国道教名山——甘肃崆峒山采风。学习、体验中国书法家如何深入生活,感受地方风物——自然和人文景观,然后锤炼思想,形成创作内容,再选择合适的形式,把思想、情感用书法的形式加以表达。
在甘肃平凉最后的交流笔会上,国际班学生整合三周所学书法知识,结合自己参观考察感受,合作创作了《神奇美丽崆峒山》主题长卷。每一个人都写出了自己登临崆峒山时的独特感受。从他们书写的长卷看,应该说,短短的三周体验式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国际学生在人大“国际小学期”书法班学习三周,加一周教学实践,全程体验了中国书法从临摹学习基本技术到完成创作的全过程。
国际班结束了,很多学生恋恋不舍,还来教室练习。令我感动的是:他们自发组织,合作写了一本册页,送给我作纪念。册页中每个人写上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同时用英语写了一段段感谢和祝福。他们说:人大的“国际小学期”书法课,令他们终身难忘。通过课堂学习和采风,他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魅力有了深刻认识。他们回国后,会继续练习书法,有机会再来中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