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纪实组图2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课程只有短短三周时间,如何让不通汉语的外国人也能掌握一定的书法技巧,在较短时间内能体验中国文化的丰富思想和中国书法的魅力?从2010年暑假第一期授课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国际小学期(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书法班对此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针对国际学生中文无基础、非艺术专业、来中国学习时间只有一个月等特点,我们采用了“历史还原法” ,将书法教学的起点设定在早期的汉字“图画字” ,以早期先民的“造字故事”和早期汉字的图形美为“跨文化”书法教学的桥梁,吸引国际学生对陌生的汉字产生兴趣。教师一边写一边讲解汉字各部件的图形来源、含义,再给他们演示如何一步步变化为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理清了形式变异的来龙去脉,汉字笔画的构成就感觉不那么抽象难理解了。

  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完全没有基础、生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对书法产生兴趣,我们没有采纳传统书法教学固有模式——从临摹碑帖开始,而是选择集中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的格言、成语,设计好现成作品,让学生模拟练习,体验书法乐趣。按照这一思路,主讲教师郑晓华教授专门编写了汉英对照书法教材《中国书法入门》 。教材提供了从大篆到楷书六种字体的字形和笔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练习。于是大家各取所好,完成作业时,各种书体都有。

  课堂教学三周结束后,人大国际书法班师生一行26人,赴我国道教名山——甘肃平凉崆峒山考察采风。

  崆峒山是道教名山,传说远古黄帝到此向广成子问道。但兼容佛教,有著名寺院。山上奇峰刀削,异石林立。同学们饱览了崆峒山的秀丽风光,也走访道观佛寺,体验了中国宗教文化。

  人大国际书法班师生参观平凉华艺书法学校,和中小学生交流。看到,满满当当的一教室小学生,他们感到很震撼。这让他们理解了为什么中国书法能五千年一贯,源远流长,有如此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来自意大利的李西茉在中国工作过五年,是班上为数不多的能说汉语的学生之一,她说:“特别感谢老师周到的安排。在崆峒山上住一夜,晚上在幽静的山间,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宾馆,大家练习、讨论书法,把白天的游览感受变成书法创作方案,深化了对中国书法艺术、中国文化的认识,感觉安排得特别好。 ”通过采风创作,她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她刚到中国时,跟朋友说来中国选修了书法课,朋友们都不理解,问她怎么学习书法呢?意思是书法很简单,不值得学。“他们不懂,我回去要跟他们好好解释。中国的书法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