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成本电影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国内好莱坞大片泛滥,观众听闻好莱坞即易蜂拥而上,影院里逢大片必在黄金时间段、各个影厅播放,而中小成本影片则大多遭遇影院边缘化安排、观众难买账、票房低等各种困境。好莱坞只意味着是大片的圣地吗?美国中小成本影片是如何发展的?本报记者特约电影《星星的孩子》女导演陈苗访谈,她曾在好莱坞工作,熟悉好莱坞电影产业链,并回国成为第六代中小成本电影导演。

制图 孙菁

  我们现在说:好莱坞大片来了!将好莱坞等同于票房。我想这是不了解好莱坞。好莱坞真正特别重视的只有两件事情,一个是原创,一个是发行机制。

  好莱坞的产业链很完整,每一步都会有人来鼓励你或者来帮你,比如说你一边端着盘子一边写出了一个伟大的剧本,这时就会有很多很多talent agency即经纪人公司去读。

  第一次见到陈苗,宛如见到木棉花绽放,端庄而又英姿飒爽;第二次见是在她住的宾馆里,简单地绾着头发,脱掉鞋子盘腿坐在沙发里,像邻家姐姐一样。陈苗是第六代女导演,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大学电影系(MFA)和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是当时那届北影导演系惟一一个女生。

  俄亥俄大学读完以后,陈苗面临着选择:香港一位星探带她去香港,好莱坞一家公司也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好莱坞是所有电影人的梦想,陈苗思考再三,在身上知识分子的烙印的作用下,最终选择了好莱坞,在好莱坞制作公司Fox World Wide和全美体育电视网ESPN担任制作经理和联合制片等职。1998年,在好莱坞见识一番之后,陈苗又果断回到国内,拍摄纪录片,拍摄电影,先后有三部影片问世( 《米尼》 《十三岁女孩》和《星星的孩子》 ) 。 《星星的孩子》关注自闭症儿童家庭,于今年母亲节上映。

  相对于整体追求个性的第六代导演而言,陈苗说,我跟他们不同的地方可能是,我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比较宽广。“我是第六代导演的一部分,我的根在里面,只不过是我后来生长出去一部分枝条。我们都是在很真诚地表达我们的生存处境,表达我们对社会的观点。他们的影片我都很喜欢。实际上他们可以在一个更宽的社会背景上来讲他们的故事。 ”她以《星星的孩子》为例解释道,影片其实就是讲一个母亲带着自闭症孩子,将孩子丢掉又寻找这样的一个核儿,这个核儿如果不放到从内蒙古到东莞这个中国从南到北广阔的背景上,不放到中国制造东莞2000万移民工人的背景上的话,这个故事也许就会做得比较小,可以延伸的空间也会狭窄。因而,“电影应该是一个透气的东西,有宽阔的背景,你才能把一个小故事往深里扎。 ”

  好莱坞核心价值:不只是大片,真正重视的是原创和发行机制

  记者:好莱坞对于一些人来说意味着豪华制作、明星阵容、传输美国主流价值等等,就您的切身体验来说,您是怎么认识好莱坞的?

  陈苗:好莱坞于我来说就像一所学校,通过接触各色各样的导演、经纪人,来感受好莱坞的工业机制,它的力量,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我们现在说:好莱坞大片来了!将好莱坞等同于票房。我想这是不了解好莱坞。好莱坞真正特别重视的只有两件事情,一个是原创,一个是发行机制。原创是什么?就是讲故事的能力。好莱坞聚集着那么多人,并不是只会拍大片,更大多数的人是心中怀着一个梦想的文艺青年,怀着他自己的创意,想把这个创意变成剧本,通过这个机制变成一部作品。好莱坞电影根本不是大片,好莱坞真正的力量在于有太多的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他们都在那里表达自己所认同和自己能够去掌握的语境下的一种电影理念。大家求贤若渴在找的,不是那些做特技的人,也不是那些买卖片子的人,而是找talent,找有本事有天才的编剧、有本事有天才的导演、有本事有天才的演员们。这才是好莱坞整个大机器的动力所在。经纪人在国外非常重要,因为经纪人承担的是发现talent即发现优秀的创意人的机构。他们是整个产业的发动机。

  记者:听起来好像是谁都可以拍电影,那么在好莱坞这些电影都可以顺利上映吗?

  陈苗:好莱坞产业链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发行,它的发行也不是到很后来才有,一定是先有发行公司,才投资你的电影。其实真正的产业规律就是这样,你要先找到发行,你才能开拍,因为大家都不希望走到花了几千万到最后还不知道会搁哪儿的那种境地。所以在好莱坞它的原创机制和它的发行机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几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圆圈,不像我们这儿还是一根条形的生产链,这个链还不知道从开始到发行走几公里,这是不健康的。中国去年拍了588部电影,如果拍之前要经过发行公司的考验,其中有很多发行方是不会让你拍的。根本不应该做的杯子,就不要放到炭炉里去烤,是土的时候砸了就完了。这也是机制的不完整造成的资源的浪费。

  美国电影教学:不要老思想沉重,电影还有物质的一面

  记者:在美国学习电影,觉得跟国内电影教学有哪些不同呢?

  陈苗:俄亥俄大学很重视实验电影,这种实验电影和之前在北京电影学院所学到的“你的电影要承载哲学思想、承载你的人生思考”都不一样,它是真的让你将电影看作一堆赛洛路胶片,你在上边划,在上边打叉,怎样都可以,总之它只是一个化学过程,将你拍摄的东西冲洗出来。这种思想也是一种解放,一下子觉得没那么沉重。

  从美国同学那里我也学到他们独立的那种状态。那时我们从自己买胶片开始,到自己去租机器,到找同学自己去拍片,直到最后去洗印厂车间里跟人交流请人家给调高一档或者调低一档、调光调色等,包括我们自己戴着白手套去剪负片,卷片拉片,都是每个学生自己在做,从零开始,把电影工艺的整套东西全部做一遍。这就认识到,你要了解电影的本质,不要老思想沉重,不要老想着“我的电影是多么地悲天悯人” ,电影还有另一面,也就是物质的一面。

  中小成本电影:在好莱坞,你有很多机会可以投到不同的篮筐里

  记者:在好莱坞,中小成本电影是怎样一种发展、成长?

  陈苗:好莱坞的产业链很完整,每一步都会有人来鼓励你或者来帮你,比如说你一边端着盘子一边写出了一个伟大的剧本,这时就会有很多很多talent agen ? cy即经纪人公司去读,虽然很多剧本翻完都被丢进字纸篓里,像大海捞针,但是至少这个剧本你有很多地方可以投,你可以试运气,这就是机制给你的一种帮助,你有很多机会可以投到不同的篮筐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后边的融资环节中,无论是大公司小公司还是代理公司,都会给你很多很多篮子,你去投就可以了,这里边有你的未来,有你可以获得的机会。

  我们国家的大片时代差不多有20年了,那时候好莱坞还没有完全进来,大家对好莱坞存在误解,想通过几位导演拍大片达到好莱坞那样的辉煌票房, WTO打开大门以后才知道原来大片只是好莱坞电影很多门类中的一门。在美国一家10个厅的电影院里边,最多只有3部大片,导演有的是机会去拍你那7部电影。

  记者:国内大部分观众喜欢跟着潮流走,喜欢看大片,中小成本电影市场不是很明朗。

  陈苗:大片时代应该是慢慢要淡出的,小片的美学价值和市场更应该得到我们的接受。国内电影屏幕从去年的6200块变成10000块,现在又变到16000块,随着蛋糕越来越大,它的分类就会越来越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讨好那2000万谈恋爱的青年男女——或者说目前电影观众的主要群体,中年人为什么不能看电影呢?老年人为什么不能看电影呢?孩子为什么不能看电影呢?当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喜欢的类型电影的时候,票价不太贵的时候,在他们住的社区蹬上自行车5分钟就到,他为什么不去看电影呢?这是市场的力量,一定会达到这一步。

  现在好多电影院还在建设,不用我们去多操心的,我们真正要去导向的是,从创作角度来说,你知道这些划分会越来越细,那么你如果只是一味地看票房,或者只做被误解了的大片式的好莱坞电影,那是行不通的。中国电影可恶的地方在于,它不讲自己,而去讲别人。不是说我要脱胎换骨变成好莱坞,作为创作者,你一定要站在时代之前,一定是一个引领者,不能是一个追随者,这是艺术人的责任和天性。你看到市场划分越来越细的过程,就更应该去做这些不仅仅是满足一小撮观众的东西。

  最近国家又放宽了对好莱坞大片的限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倒是一件好事,虽然有人说好像票房全给好莱坞拿去了,相反我觉得不会,这会让国内拍大片的导演慢慢清醒过来,就是说你即便拍也拍不过人家,不能一味地追求技术,一味地追求3 D,相反你应该在这个市场当中寻找更适合你自己、讲述本土故事或者讲述当下故事的东西,中国电影应该还它本来的面目。

  记者:也有人说国内没有给中小成本电影成长的空间。

  陈苗:这个空间也不是谁给谁,也不是专家或政府干预形成的,很多东西的形成是市场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它会使一部分敏感的人坚持不懈地去表达自我,像我和我的同伴们一样,去表达自己熟悉的世界,就是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有这样一段坚持的力量以后,市场成熟了的时候,你就会获得你的机会。这就是引导,引导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追随讨好别人获得一些小甜头是容易的。

  导演兼多职:应保护导演,将市场压力给营销

  记者:作为导演,你还要兼任制片人,兼做宣传发行,能结合对好莱坞的认识谈一下这方面的感受吗?

  陈苗:制片人大多是导演兼任,因为我们需要自己去融资,人家是冲着你给这些钱的,你要对这些钱负责,这样莫名其妙变成了制片人,下一步又莫名其妙变成了发行人,你要对这笔投资和你的成果负责。我认为这是不健康的,因为从产业规律来说,每件事情都应该有专业的人才去做,这与我国电影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建好有关,当然产业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来进行讨论。

  站在导演本位的立场上,我觉得大家应该保护导演,导演要把当下的人文的艺术的精神核心保留下去,这就是原创力量,应该把市场的压力给营销,做营销的那个人可以是制片人,也可以是做后期发行的人,在好莱坞这两种都是可以的,等于说他们是跟市场更为接轨的人。将与市场有关的东西抛开,可以给导演留下足够多的空间,让他能够真正去思考而不要有哗众取宠的心态。不仅我是这样,我所有的同学,所谓的中生代导演,管虎、张扬、小帅,所有的人都是又在种瓜,又在卖瓜。这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也找不到一个真正能跟我们站在一起的营销人,他能够耐得住寂寞,跟我们跑完长跑。

  记者:专家学者对大片有批评,但是他们批评的声音到不了观众里边,观众比较容易从众,怎样解决学者和观众之间的沟通问题?也有人提到中小成本电影评论这块儿没有声音。

  陈苗:我只能说批评是基于影片的,所以还是要鼓励这些中生代、新生代的导演们真的沉下心来,排除浮躁,面对内心,拍出一部优秀之作。前几天我们几个朋友还开玩笑说起投资6亿元拍的那部电影,说你凭什么把6亿元都砸在一个人身上?你给除了那五大导演之外的任何一个导演每人2000万元拍一部电影,这拨人就要兴奋死了,赤膊上阵也会要把电影拍好,试想一下,你的资金如果能辅助好这样赤膊上阵的30个人,会给你带来多大的效益?

  拒绝嫁接:好莱坞的自由,不会敞开给中国导演

  记者:问一个尖锐的问题,您刚刚说好莱坞是很自由的,适合文艺青年自由发展,相对来说可能比国内环境好。但是您还是回来了,为什么会回来?

  陈苗:好莱坞确实自由,但是那里毕竟是以白人为主,尤其是好莱坞可以说是以犹太人为主的一种机制,亚洲人所能获得的机会并不多。它的那种机制、自由和力量能让你感受到机制的先进性,但是你要在它的土壤里培养出自己的果子,不会很容易达到。李安导演也是在家炒菜8年才成功。在它的机制上嫁接进去你就必须成为它的机制的一部分。在好莱坞工作时,我的倾向就是回来,就像根要找水一样。当时郑大圣导演也在美国留学,我就开玩笑跟他说:我们怎么也不能在唐人街当艺术家,我们要回中国当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