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岁登台,成为最小的“乌兰牧骑” ,到成为内蒙古剧协主席、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被称为“内蒙古第一笑星”的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40年的光阴全部奉献给了自己挚爱的二人台艺术。多年来,武利平将满腔热情和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都倾注到了艺术创作中,形成了自己诙谐幽默、惟妙惟肖的表演风格。40年来,他始终坚持深入基层、走到老百姓中间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参加第九次全国文代会期间,武利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我就是从基层走出来的演员,从小就对基层老百姓有一种骨子里的天然亲近感,我要做永远的‘乌兰牧骑’ 。 ”
“我在乡村舞台的摸爬滚打中成长”
武利平出生于一个梨园世家,母亲张秀兰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山西梆子演员。由于受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武利平从小就痴迷二人台艺术。在他幼年时,母亲每次下乡演出总是带着他,有时一走就是半个多月。跟随母亲到各个旗县和乡镇演出成为武利平的一种生活常态,在这种生活常态中,他适应了简陋的舞台布置,更熟悉了父老乡亲们看到精彩演出后的淳朴笑容。就这样,母亲在台上演出,武利平在台下专注地听看母亲的唱词和神情,对戏曲开始从简单的喜欢到陷入痴迷。
武利平11岁时成为凉城县乌兰牧骑的成员,他并没有学唱山西梆子,而是喜欢上了更加有泥土味儿的二人台。二人台是我国北方较有影响的地方剧种,是汉族、蒙古族各民族长期交融的艺术结晶,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唱、念、做、舞等方面已形成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一个较有影响的地方剧种。武利平对手持扇子、手绢、花棍以及土腔土调的二人台表演技法很入迷,他觉得这是最有乡土气息、生命活力的艺术形式。更为关键的是,他一到舞台上演出,老百姓总喜欢看,而且开怀大笑。这让武利平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二人台具有非常浓郁的现实性、大众性、通俗性和质朴性,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贴近广大农民日常生活,为这样的艺术我甘愿奉献一生。 ”
通过几十年的舞台实践和潜心研究,武利平对二人台独特的生活基础、传统的文化优势,以及与现代艺术可以兼容的艺术风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二人台艺术虽然表现的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但在平常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情感内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武利平大胆创新,博取众长,为二人台赋予了新的活力,演出也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多年来,武利平主演了戏曲小品《打金钱》 《走西口》 《探病》 《卖碗》 《分粮》等,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喜爱。有人评价武利平的表演是雅俗共赏的,雅的可以从中看到一种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体验,俗的也可以从中获得娱乐和休息。
这种鲜活同样得益于武利平从小的乡村体验。他塑造的角色从小就鲜活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人物的灵魂、性格、感情对他来说早已了然于胸。武利平说,“我就是在乡村舞台上摸爬滚打中成长成熟起来的。 ”而这种跟乡村跟泥土的亲近感使他在塑造角色时更加得心应手。通过他的塑造,每一个形象从服饰到扮相,都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很多观众这样评价武利平:只要他往舞台上一站,笑容就会不由自主地挂在我们的脸上。
“老百姓喜欢就是最大的讲究”
武利平说,“别人总说我是当年最小的‘乌兰牧骑’ ,这已经成为过去,我希望将来能够成为最老的‘乌兰牧骑’ 。 ”作为一名老百姓喜欢的演员,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本分:责无旁贷地为基层群众奉献自己的精品力作。而正是这种坚守,使得武利平深深眷恋二人台,深深眷恋乡村简陋的舞台。他告诉记者,二人台艺术不讲究舞台多么好,布景多么豪华,而是讲究因陋就简,因为老百姓喜欢就是最大的讲究。
2009年1月16日至18日,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赶往河北邢台举行了两场慰问演出。天寒地冻,朔风凛冽,武利平为参加演出,专程飞到北京,再转乘好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邢台, 16日一早9点乘车从北京出发,但由于春运压力造成的路况拥堵,直到傍晚6点才抵达邢台,但武利平和其他艺术家们下车后顾不得休息、来不及吃饭便直奔剧场准备登台。邢台的工作人员看不下去了:赶紧吃点儿喝点儿,别太拼命了!武利平连声说,算了,算了,关键时刻别太讲究!
演出中,一位老大娘大声对同伴说:“二人台那个演员演得太好了,真带劲。 ”听到这样的夸奖,武利平心里美滋滋的,这时候再苦再累他也感觉不到了。
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先后深入到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慰问基层百姓,只要有时间,武利平都抢着去,抗冰救灾、抗震救灾慰问演出更是少不了他。
今年3月9日,武利平担任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从上任伊始到现在,他已经率团深入基层演出了100多场。
“我们就乐意看他的表演,尤其是他演的老太太,咋那么像呢,简直神了,他演一天,就能逗乐我们一天。 ”“粉丝”们毫不掩饰地称赞武利平出众的表演才华。
“只要一听说武利平要到村里演,十里八村的老少爷们就会聚拢过来,村里村外都会挤满了人过来看。 ”在内蒙古凉城县,尽管演过多场,但大家对武利平百看不厌。
对于老百姓的这种评价,武利平感到很幸福,并享受着这种幸福。他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认可我的艺术,喜欢我,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吗? ”
武利平也有苦恼,由于受历史、地域、文化、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的限制,二人台艺术人才日渐减少,出现后继乏人现象。“二人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如果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了,那实在是我们的罪责。 ”责任感驱使他行动起来,借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的力量,他在该校开办“朝霞工程——内蒙古武利平二人台艺术明星班” 。之所以叫二人台艺术明星班,就是今天下力气培养他们,要他们明天争做二人台明星演员,去传承和弘扬二人台艺术!
“武利平二人台艺术明星班”开班的消息传开后,报名的人络绎不绝,而武利平却选择了45名家庭贫困的孩子。几年时间过去,武利平自费投入100多万为他们免去各种费用,以
让他们潜心学习二人台。很多人觉得他这样做不值,武利平的回答却很简单:“二人台是我的命根子,是我心里永远的牵挂,我要为它做点事。 ”
我们就乐意看他的表演,尤其是他演的老太太,咋那么像呢,简直神了,他演一天,就能逗乐我们一天。
武利平演出照本报记者 王新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