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杂技“剧”变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4年9月14日,原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杂技剧《天鹅湖》首演,中国第一部杂技剧由此诞生。杂技从此突破不善于叙事抒情的局限,在单一节目、主题晚会、杂技秀之外开辟新赛道,从技巧展示转向戏剧表达,杂技剧这一全新表现形式迅速崛起,以杂技技巧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实现了杂技美学品格的提升。

  20年来,杂技剧从无到有,从诞生到走向成熟,300多部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杂技剧相继问世,推出《渡江侦察记》《战上海》《先声》《天山雪》《聂耳》《化·蝶》《呼叫4921》等一大批精品力作,以杂技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杂技艺术高质量发展。在杂技剧诞生20周年之际,“廿载芳华·奋进新程——中国杂技剧20周年主题研讨会”召开,回顾总结杂技剧辉煌历程,为深入推进杂技剧创作繁荣发展凝心聚力。

  “杂技剧的出现翻开了中国杂技发展的新篇章,是中国舞台艺术界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杂技人对世界的一种独特文化贡献。”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高度评价杂技剧诞生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杂技剧不断打破和拓展杂技的边界与疆域,从单纯的技巧性、力量性、观赏性向主题性、叙事性、艺术性迈进,使杂技破茧成蝶、如虎添翼,实现了杂技艺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转化和发展。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粤春指出,杂技剧是杂技与戏剧等各类艺术融合的新兴舞台演出样态,是中国传统杂技艺术守正创新、赓续发展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样本。20年来,杂技剧的创新创作引导杂技的教学、训练、创作、管理与营销的重心和方向都发生了变化,对当代杂技艺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杂技剧的诞生与发展有其必然性。中国杂协顾问、北京文联副主席张红分析了中国杂技剧的成因,提出时代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对杂技艺术提出了新要求,杂技寻找到了用肢体技艺表达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叙事方式,承担起传播时代主旋律的重要使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文艺新力量。同时,杂技自身包容开放与传承创新的特质、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持、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的需求、杂技教育对文化素质和综合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视、优秀剧目的示范引领、文艺评论的助力等都是杂技剧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国家艺术基金理事宋官林指出,杂技剧是几代中国杂技艺术家历经20年的思考、探索、实践,创新、创作、创造出的具有主题立意、情节情绪、人物线条等综合性审美特征的艺术形态,带有鲜明中国印记,凸显东方美学精神,面向世界戏剧艺术之林昂首挺进,是新时代中国杂技艺术界向党和人民交出的美的答卷。

  技巧与剧情关系问题的解决是杂技剧成功之路的关键。杂技剧《战上海》《天山雪》《先声》先后获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是杂技剧20年蓬勃发展的重要成果,实现了技巧与剧情的合二为一。中国杂协副主席、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艺术指导俞亦纲认为,将杂技本体技巧融于戏剧结构中是杂技剧的创作准绳。经过20年的实践摸索,杂技剧已经从最初的技巧与剧情“两张皮”拼贴,到逐步提炼出“技巧要为剧情服务,剧情要为技巧提供空间”的理念。如《战上海》改变了以往杂技节目的简单组合,将原有节目技巧解构重组,高度化用于剧情;《天山雪》中大部分杂技技巧都是根据剧情需要量身定制,剧情构思与技巧开发交织并进,做到了融技巧于剧。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总经理王晓谈道,杂技剧必须坚守杂技本体,《先声》将展现民族技艺置于首位,力求将高难度杂技经典语汇与戏剧性情节进行深度融合,用6大战斗场面,30个节目打碎重组,40场布景转换、串联,追求杂技与戏剧表演的巧妙编排与整合,在跨界融合中凸显杂技艺术的魅力。

  杂技剧的发展与演员综合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密不可分。中国杂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杂技剧《天鹅湖》男主角魏葆华追忆《天鹅湖》的创演过程时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缺乏戏剧表演经验。为了能够尽快提高表演能力和水平,他和女主角吴正丹看了至少15个不同国家版本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模仿剧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而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不断丰富表演的潜台词。群体演员也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艰辛过程,如打破按独立节目确定主要演员的传统观念,所有演员围绕剧情划分角色主次,并严格按照音乐节奏完成技术难度动作等,最终促成该剧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杂技界、戏剧界、舞蹈界、评论界等各领域专家纷纷在研讨会上发言,为杂技剧发展鼓与呼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推动杂技剧与杂技创作健康发展的真知灼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尹力认为,当前对杂技剧评价标准不一,应着力加强杂技剧理论研究,总结杂技剧艺术创作规律,建立杂技剧评价标准与审美体系,为今后杂技剧创作、评论、教育教学、市场化等提供理论指导。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艺术》主编吴新苗强调杂技发展要立足本体,不忘初心,杂技有三千多年历史,杂技剧只占其中短短20年,要警惕戏剧化是否会对杂技本体造成损伤,同时建议在大制作之外可开发小品类及情节性杂技剧创作,推动杂技剧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西安戏剧学院专家筹设组组长姜浩扬、知名杂技剧编导李春燕均提出,当前杂技剧优秀编导多是戏剧界、舞蹈界跨界创作,要着重从杂技本专业发掘和培养编导人才,促进优秀杂技演员向编导转型。

  “杂技剧‘小荷才露尖尖角’,起步之初可以大致遵循戏剧创作规律,但‘学法’‘守法’‘遵法’最后是‘破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协主席边发吉总结强调,戏剧以叙事为核心,而杂技是以技巧为核心、兼表演和叙事的综合艺术,创作中可以采用假定、虚拟、写实、时空自由流转等多种艺术手法,以台中台、戏中戏、多角度、多中心、多视点、多层面等来呈现,不拘一格,杂技剧并不一定要按照西方戏剧学概念来限制自身发展,要慢慢提炼杂技自我发展规律和杂技剧自身创作特点。他指出,“观看艺术演出,人们记住的往往不是技巧,而是故事,是文化,这也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用杂技讲故事、融合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原因,好看好听好玩、大家喜欢、有价值才是杂技的最高标准。杂技剧20周年是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我们杂技界奋进新征程的新历史起点,广大杂技工作者要接续奋斗、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