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艺界纪念杨沫诞辰110周年
作者: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本报讯(记者 邓立峰) 8月25日是著名作家、北京市文联第五届理事会主席杨沫诞辰110周年纪念日。8月23日,北京市文联举办系列纪念活动,以杨沫代表作《青春之歌》为主线,通过文艺演出、音乐剧发布、纪念座谈会、电影主创故事特展、电影放映等形式,追忆一代文学名家的卓越风采,缅怀杨沫对文学事业的贡献。

  “60多年前,杨沫先生的《青春之歌》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符号。历经时间洗礼,《青春之歌》感召和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引发多种艺术形式的广泛传播,彰显出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在纪念活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秉承杨沫等老一辈文艺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表示,杨沫是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开拓者,新中国成立以后,她作为中国作协北京分会筹委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第四届理事会副主席、第五届理事会主席,为文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实践,谱写新时代文学的辉煌篇章。

  对一个作家最好的纪念就是反复阅读、演绎、阐释她的作品,本次纪念活动围绕《青春之歌》,通过音乐、舞蹈、评论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视角重温这部红色经典的永恒魅力。在文艺演出环节,演员宗平、刘威葳、杨闻洲朗诵了小说《青春之歌》选段,带领观众重回小说现场,跟随林道静、卢嘉川、余永泽感悟他们面对理想和感情,从纯真迷惘到成熟坚定的复杂心路历程;北京音协合唱团表演了歌剧《青春之歌》选段,黄艺、马易果、王誉婷等表演了舞剧《青春之歌》选段。

  纪念活动上,音乐剧《青春之歌》正式发布。作为该剧主创,导演甲丁、歌唱家谭晶表示,将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青春故事,用平行蒙太奇的技法装扮青春舞台,用民歌与说唱相结合的方式咏叹青春之歌。

  在纪念杨沫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环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白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文珍,就杨沫在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及其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白烨认为,杨沫把人生与写作、革命完美结合,她创作的《青春之歌》也将革命追求跟个人追求加以结合,带有一种“有我”的真实,在红色题材里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程光炜结合杨沫的个人经历,对《青春之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意义进行了解读。张清华表示,《青春之歌》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也是一部套叠式的作品,红色主题里包裹了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等潜在主题,各种元素之间相互碰撞、交相辉映、相互激活,使这部小说有了常读常新的魅力。梁鸿深入阐述了《青春之歌》的写作与作家精神世界的复杂性,认为作家的形象和她笔下的人物重合和分离的方式,特别有研究价值。文珍结合当下生活,对《青春之歌》进行了多样化的阐释。

  23日晚,北京市文联老舍剧场放映了电影《青春之歌》。该片于1959年上映,改编自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崔嵬、陈怀皑执导,谢芳主演。另外,纪念活动当天,“风韵北京”国际影视文化收藏展在老舍剧场举办,其中专门设置“青春之歌”特别展览,展出了电影《青春之歌》后记手稿、电影完成台本、说明书、连环画以及电影演职人员亲笔信等多件珍贵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