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花开的新疆
栏目:特别关注
作者:史雅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奔向花开的新疆

  ——文艺志愿者文化润疆特别节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文化寻访记走进新疆》播出

  拂过帕米尔高原的风、穿过阿勒泰草原的马、奔涌的塔里木河水、古老悠扬的民族史诗《玛纳斯》、享誉中外的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麦面与火结合的馕……多元文化融合的璀璨瑰宝——新疆,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向全世界展示新疆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幸福安康的真实生活, 7月13日,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为主题统筹策划拍摄,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的文艺志愿者文化润疆特别节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文化寻访记走进新疆》上线播出,向国内和国际社会展现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势和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特别节目以新疆广袤大地为背景,讲述了新疆的丰富文化与艺术,展现了新疆的开放多元和深厚底蕴。特别节目在古丽米娜的“珠拉”之舞中缓缓展开,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二木卡姆”经典段落,古丽米娜用舞蹈传递出木卡姆艺术的风采与神韵,同时也舞出了新疆人民的坚强与力量。而历史悠久的木卡姆艺术能在今天依旧绽放光彩,与万桐书对新疆的热爱密不可分。1951年,他离开中央音乐学院远赴新疆,寻访、抢救、收集、整理、编纂、出版,为木卡姆艺术的保留与传承作出重要贡献。在新疆,不乏与万桐书一样的人,片中深爱新疆民族艺术的“玛纳斯奇”铁力瓦尔地一直坚持与搭档们共同传唱《玛纳斯》史诗,并把《玛纳斯》的演唱技巧口传心授给年轻一代。正是因为有像万桐书和铁力瓦尔地一样守护民族记忆,延续文化根脉的人,才让我们见识到一个民族艺术五彩缤纷的新疆。

  新疆鲜活感人的生命力,离不开生活日复一日的滋养,新疆人民“可以一日无菜,但不可一日无馕”。特别节目将镜头对准了一家名为“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的烤馕店,这家烤馕店由吾买尔江·普力三兄弟经营,历经七代传承。小小的一个馕作为新疆美食的代表,以最朴素的存在体现着新疆的韧性与活力。与馕一样,草原和牧羊人也是新疆的重要民族符号,特别节目细致地向我们展示了在茫茫草原迁徙的牧民们如何“转场”,从选址到扎营的各类细节流露出牧民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坚守和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作为传统民族艺术的现代阐释,年轻舞者在《阳光下的麦盖提》中用铿锵的舞步,跳出时代的脉搏,正如今天的新疆,愈发年轻,愈发生机勃勃。来自新疆的文艺工作者代表佟丽娅一直在身体力行地为新疆进行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向大家介绍新疆的历史与文化习俗,提高大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这次回家乡她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变化,她说:“越来越多的游客把新疆作为旅游的目的地,这里的生活环境和基础建设日新月异,交通也更加便利,同时环境保护也没有落下,新疆的蓝天白云依然那么美丽。”与佟丽娅一样为新疆的发展作出努力的还有新疆籍歌手夏布和摄影师马海伦。他们从新疆出发,现在又带着新的眼光重回新疆,利用自己的所见所学,向世界展示自己眼中的家乡,为新疆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曾在新疆生活16年的著名作家王蒙,在片子结尾时回忆起自己在新疆的时光,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他所见所闻的新疆生活里蕴藏着的智慧和创作源泉,他直言:“新疆各族人民对我恩重如山。”在王蒙看来,即使曾经的生活条件艰苦,但新疆始终保持着他的“天真”与“可爱”,顽强与坚韧,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新疆、发展新疆、建设团结稳定美好现代化更美的新疆。

  特别节目总策划、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主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冀彦伟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讲好新疆故事,不仅是新疆各民族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新疆,同时在国际交流上发挥作用,让更多外国人看到新疆的美好,带动更多人走进新疆,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悠长。

  “片中的故事体现着新疆的活力与风采,在为片子配音时,就被色彩丰富、热烈欢快的新疆感染,我也将看到和感受到的新疆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希望通过文艺志愿服务将新疆的闪光点放大,让它被更多人了解、认识,进而形成更大的合力推动其继续发展。”为该片配音的文艺志愿者康辉如是说。

扫一扫浏览
特别节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