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我在今日美术馆做了第一次‘花开敦煌’展览。那时候大家说:你年纪大了,不要到处跑、不要到处办展;但我并不觉得自己老了,我心里一直装着父亲的愿望,仍然感到精力充沛——在这10年中,‘花开敦煌’展览巡展到了全国20多个城市,现在仍然在坚持推广敦煌艺术,让我非常开心。”4月30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开幕式上, 94岁高龄的常沙娜先生这样说。
常沙娜与文旅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文旅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共同为展览启幕。开幕式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主持。本次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北京薪火相传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的展览,将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持续至10月27日,展出常沙娜临摹敦煌作品、个人绘画创作、设计作品及手稿、往来书信等展品近400件,其中许多文献和艺术作品是由专家和家属最新整理出来的。
“花开敦煌”展览分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单元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地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80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展览既为公众叙述了一段动人的艺术故事,也展现了跨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守护、传承和创新的历史。
敦煌文化遗产璀璨夺目,敦煌艺术人文精彩久远,常书鸿、常沙娜父女这样的“敦煌人”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始终值得称道的重要代表。12岁时,常沙娜跟常书鸿辗转来到敦煌,在蓝天与黄沙之间,她度过了别样的青少年时期,这些经历也为她一生的艺术事业写下了注脚。对于敦煌壁画的临摹,她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融入。“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做到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她曾这样说。
因为临摹敦煌壁画,常沙娜绘画的线条练得特别好,“我只要看见路边的小花,就会想起敦煌沙漠中这些不知名的花,面对艰难环境仍充满韧性,就像是在鼓励我,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是莫高窟沙漠中走出来的那朵不怕酷晒的坚强小花”。展览中展现的《鸢尾与蝶》《小雏菊》《向日葵》《白绣球》《水仙》《蜀葵》《热带兰》等花卉写生,富有敦煌艺术的线条感、装饰性很强。
“你要用中国的图案、敦煌的图案把美学融入到生活之中,让我们的老百姓可以生活在美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她在林徽因的引导下转向工艺美术设计,又追随许多在艺术与设计领域十分优秀的前辈学习。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加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的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她经常说:“艺术设计的发展要承前启后,一方面要在传统文脉中挖掘、借鉴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在大自然中发现美……不论是设计或是艺术发展,只有认识文脉才有办法创新。”在古为今用的发展道路上,经过80年来的不懈思考和实践,常沙娜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常沙娜以其多年对敦煌图案的分析与整理工作,将斑驳壁画上隐藏的精美图案萃取出来,诠释出古典艺术的静丽、繁华、优雅与时尚——展览中,由常沙娜主导的服饰首饰设计、时尚玩具设计,无不带有浓浓的“敦煌味”;2024年春晚舞台上,由她历时一个半月将各朝代的代表性纹样组合绘制成的一幅吉祥如意《年锦》图惊艳亮相,更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面对新的时代发展,年轻人不只要守护文脉,更要在时尚的创意设计中大胆地以‘中国创意、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自许。”
如今,94岁高龄的常沙娜发挥从艺80年来的实践经验,还在带领崔冬晖设计团队和常沙娜工作室的创意团队,以适应当下生活的方式对传统图案进行新的应用呈现,继承父辈们的遗志,并鼓励年轻人“守正”才能“创新”。“花开敦煌”,“花”也将继续盛开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