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剧血脉连接中华文化根基
——中国剧协“戏剧文学讲师团”江西行侧记
作者:岳笑函  来源:中国艺术报

  4月18日至27日,“我们的山河故事——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文学讲师团’曹禺奖获奖剧作家·江西行”采风活动举办。剧作家们赴南昌、瑞金、赣州、井冈山等革命老区进行调研,观摩了江西地区优秀戏剧作品,并与相关文艺院团进行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中国剧协、江西省文联、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主办,《剧本》编辑部、江西省剧协、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发展部承办。中国剧协“戏剧文学讲师团” 2023年成立。此次来到江西省是“戏剧文学讲师团”采风活动的第三站。

  谈起采风活动的初衷,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说:“剧本为一剧之本,戏剧文学对于戏剧创作有着灵魂作用和重要意义,当下戏剧行业对戏剧文学重视不足,成为创作‘软骨病’、有‘高原’缺‘高峰’的重要症结。戏剧界应当充分彰显戏剧文学的独特价值,还戏剧文学以应有的地位、赋予戏剧文学家以应有的尊严。中国剧协高度重视戏剧文学的力量,以实际行动和系列举措践行到生活深处去、为人民而作、与人民同行。”

  在为期近10天的采风活动中,讲师团行走在赣鄱大地上,感受着江西丰富的戏剧资源。大家瞻仰了红色革命纪念场馆和遗址,并观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实景演出《井冈山》、沉浸式情景剧《星火》等。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与江西丰富的戏曲传统、多元的民族风情一起撞击着剧作家们的心灵。剧作家们重新走过革命前辈奋斗过的道路,也是对自己投身戏剧创作事业初衷的回望。

  “在英雄情怀的感召下,我们的戏剧创作渐渐从抒发个人情感、探讨个性解放,拓展到发展和表现一个集体或群体乃至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关于生存和尊严的主题。这样,我们的戏剧创作便有了一个完整的呼吸系统,它的血脉终端必然连接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理想和信仰的核心主题之上。”中国剧协原副主席、原总政话剧团团长孟冰感慨道。

  5场交流活动,“戏剧文学讲师团”与青年剧作家就剧本创作的内容、理念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切磋。在诸多创作经验的分享中,剧作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问题——戏剧创作应扎根人民。这不仅是戏剧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评判戏剧作品成功与否的落脚点。“戏剧创作除了要有好的故事基础内容,同时还需要具有人性。”剧作家周长赋表示。

  诚然,戏剧创作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它更深入探讨着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戏剧文学因真实地展现“人的生活”而可贵。正如剧作家、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说的,“无论你写什么剧种,无论写的是话剧还是戏曲、音乐剧,归根结底我们写的都是人。其实艺术是一个表现人、塑造人,完整地分析人、感受人的过程。”她以自己的剧作《瞿秋白》《烛光在前》《有盐同咸》为例,声情并茂地分享了自身在戏剧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对我个体而言,好像是感受了无数遍其他人的人生,那些生命和我的生命交融,然后产生一种巨大的碰撞。”

  “‘为人民服务’不是平白而来的,而是来自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们搞创作,如果心里没有真情、真爱,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认识世界的角度,则不是真正的剧作家。回望历史,任何伟大的作家,不论是自觉还是本能,他们必然与那个时代的风貌是契合的。”剧作家毓钺说,“‘为人民服务’需要剧作家们不断地依据时代的演进,不断地学习和拥抱这个时代。”戏剧文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人学。内容扎根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永葆戏剧创作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作为青年一代的编剧,江西省赣剧院编剧彭汉听完讲师团的创作经验分享后收获颇丰:“本次活动对于一个年轻的编剧来说,无疑是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良缘。通过老师们的讲授,我对于江西的红色文化及对其精神的传扬和江西戏剧艺术版图及其现状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与感受。让我思考与寻找到来剧团工作与选择编剧事业的最本真的‘初心’,并以此为‘圆心’不断探索自己可能的‘生命边界’。”

  讲师团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场听众中不仅有青年剧作家,还有大批来自各行各业对戏剧文学创作感兴趣的爱好者。他们沉醉在戏剧文学的讲堂中,积蓄着萌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