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台12条举措支持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更具创新活力的国际影视高地
栏目:特别关注
作者:郑荣健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电影市场规模跃居世界第二。在电影强国战略下,有关部门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电影政策,从《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到《电影产业促进法》以及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加上各级政府的有力配套和积极政策安排,对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刚刚过去的电影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突破80亿元,更是创造了电影春节档史上的最好成绩。未来电影产业该如何发展?政府部门还可以怎样积极作为?在各地两会期间,有的问题已引起了较为热烈的讨论,而随着全国两会临近,相关议题势必还会在代表委员们中间继续引发热议。

  今年春节,北京产出票房2.65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票房第一,观影人次和放映场次均创同档期历史新高。作为目前拥有注册影视企业两万余家且被视为影视项目招引、产业发展热土的首都北京,其产业链条完整,影响力大、代表性强,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近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强化政治引领,打造新时代影视精品的北京方阵;要加大支持力度,打造更具创新活力的国际影视高地;要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有力支撑产业发展的北京服务。在创作方面,提出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优势,聚焦现实题材,启动“新时代新北京”创作计划,全力支持影视行业创作生产高质量内容,推出更多体现时代风貌的影视精品。12条措施迅速扩散,在影视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专家的积极解读。

  “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北京高度重视电影工作,为电影生产创作提供了多重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中国视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介绍,2023年北京市电影票房达27.66亿元,较2022年增长94.8%,本年度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共50部,其中北京出品的电影就有16部,而在全年的电影票房排行榜中,榜单前十名中就有7部是“北京电影”,《满江红》更是夺得2023年电影票房冠军、中国影史票房第6位的成绩。胡智锋认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领航下,北京电影展开全局性部署,正在为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复苏汇聚更加强劲的势能,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高度的文化自信来向世界讲述富有“京味”“京韵”的中国故事。

  “北京出台12条举措支持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扶持精品创作、增强政策支持、加强影视创作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认为,北京是全国影视创作的重要集散地,尤其在电影创作领域堪称全国龙头。此次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北京作为全国影视创作核心基地的地位,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领全国影视创作。一方面,这有利于引领影视创作,特别是对于影视制作与新技术的结合具有开拓性的示范价值;另一方面,北京在我国影视产业标准制定、产业规范等方面也应率先垂范,推动更多作品按照艺术创作规律、市场规律、管理规律开展创作,同时通过进一步打造本地市场,不断做大做强观影市场,继续提升北京影视产业的整体质量和规模。

  “北京市集中了大量优质影视产业资源,相关管理部门对影视企业的支持力度向来很大,持续为影视制作公司和创作者营造良好与规范的营商与创作环境,反映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政策优势;与此同时,北京相关部门对影视创作的资金支持和人才培育也有优良传统,资助扶持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此次12条举措的出台预示着未来相关对影视产业的支持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强。”聚影汇创始人、《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报告》主编朱玉卿认为,新春伊始就出台12条举措彰显出北京市相关政策的连续性,体现了北京市为建设电影强国贡献力量的决心与信心,也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与引导作用。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龙年春节档观影人次再创新高,影视IP的影院内外、线上线下联动所引发的巨大消费动能,已被全社会再次充分感知。影视IP的线下联动所引发的连锁消费效应,其实时、高效、广泛的特点,也要求地方政府不仅要加强对电影市场、文化市场的密切关注,更要及时反应,提高综合服务和供给能力。惟其如此,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电影产业乃至文旅融合事业进入新阶段,打开文娱消费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