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赤诚之心 立传世之艺
——第七届中国文联知名老艺术家艺术成就展侧记
作者: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是个没有进过正式院校学习的文艺工作者。记得刚去天津歌舞剧院的时候,有老同志问我想不想当歌唱家,那时候我对于唱歌确实什么都不懂。但是我要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所以我就拼命地学习。”88岁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深情而真挚的讲述,洋溢着她对文艺事业的孜孜以求。

  “中国文联为我们三位老艺术家举办展览,我深感荣幸,这不仅是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也是传承中国文化艺术的创举,今后我要沿着党指引的文艺方向继续向前进。”未能来到现场的86岁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祝希娟,通过视频短片说着心里话。

  “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花鸟画家,我深信当代中国的山水、花鸟画家在党的文艺方针的引领下,花鸟画在表现时代、歌颂生命、关爱自然、提高人们民族文化修养方面,有着特殊的价值和生命力,我将为之而不懈努力。”84岁的著名画家郭怡孮谈及当代中国画家的责任和使命时,非常动情。

  2月22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文联机关服务中心承办,中国影协、中国音协、中国美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协办的第七届中国文联知名老艺术家艺术成就展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开幕。展览以“崇德尚艺、潜心耕耘”为主题,通过352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画面、135件代表性实物和4部专题宣传片,展现于淑珍、祝希娟、郭怡孮三位老艺术家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品德,崇德尚艺、潜心耕耘的艺术追求,不忘初心、服务人民的创作实践。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展厅里回响着的抒情甜美的歌声,把人们的思绪带回20世纪70年代——这首由于淑珍演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是一代人的回忆。“高如行云,低如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是人们对她歌声的赞誉,从事歌唱事业已有67年的于淑珍虽年近九旬,但仍积极活跃在舞台上。她学习民歌、戏曲和说唱,把自己的演唱与民族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端庄、优雅、质朴、灵巧、抒情的演唱风格。展览中,歌迷们写给于淑珍的信让她感谢满满:“有些歌迷是我在退休以后才出现的,很多是在校的学生,也有一些是工人,我本来以为人上了年纪后就没有多少人喜欢了,但还有那么多人喜欢我的歌,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2023年,于淑珍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谈及参展感受时,她说:“展览不仅是中国文联对我们这些‘文艺老兵’的激励和肯定,更重要的是用老艺术家的成就、作风来影响从事文艺工作的年轻人,希望他们不要忘记我们从事文艺工作的初心,心中永远装着国家和人民。”

  作为新中国较早的电影演员,祝希娟创造了诸多银幕形象,其中她主演《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这个“永远向前进”的革命女性形象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那之后,她陆续出演了《燎原》《青山恋》《啊!摇篮》《模范丈夫》等近百部影视作品,2018年,80岁的祝希娟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称号。她的人生也如“吴琼花”一样,永远向着前方不断迈进——“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电视已经开始冲击舞台、冲击银幕,意大利的电影都不那么兴旺了,而电视是一个新兴的事业,当时我也40多岁了,我觉得自己不能总在舞台上演年轻的角色。”祝希娟说。1983年,恰逢国家号召一批专家去深圳特区支援建设,祝希娟就改行当起了电视人,一起参与创立了深圳电视台,任深圳电视台副台长并客串主持人。“我们这代人,党叫干啥就干啥,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冲向哪里。我们上午得到通知,晚上就报名,我们是第一批开拓者。”光阴流转,如今祝希娟已是一位耄耋老人,然而初心不变。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深入人民群众,坚持出演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不断塑造新角色,弘扬正能量。

  “我深知参加中国文联知名老艺术家艺术成就展是一份很高的荣誉,这份荣誉属于广大中国画家的共同努力,更属于伟大时代对我们的培养和教育。”郭怡孮说。展厅里,他一边走,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走过的地方、画过的画,眼神满是兴奋。1959年,郭怡孮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初习西画,后专攻中国花鸟画,1979年调入中央美院任教至今。郭怡孮的绘画依靠传统中国画笔墨,同时借鉴吸收部分西方的色彩与构成,提出诸多创作理念。其中“大花鸟意识”“野草也是我的花园”“写交响曲”正是他在国外研修期间,在作中西绘画比较性研究后总结的主张。他说:“到了欧洲,我观察西方人如何表现草木鸟兽等自然景物,看后恍然大悟,中国的花鸟画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思想深度上,都比西方的静物画、植物画、动物画内涵更深,我很骄傲。中国花鸟画是人文的‘花朵’,不是自然的‘花朵’;自然的‘花朵’按四季来分,人文的‘花朵’按时代来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形象。在当前繁荣昌盛的新时代,花鸟画应具有怎样的时代面貌?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我把自己的画定位在一种生机和生命,把历史上多种中国画技法融合,谱写出时代的交响曲。”

  三位老艺术家走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道路,但却谱写着同一首时代的交响。展厅里的一个个奖杯、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都是他们“崇德尚艺、潜心耕耘”的生动印记,激励着后辈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详细图文报道见第2版)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