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既要正本清源,也要科技赋能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校园里,可能是数学老师兼任书法老师,可能是美术老师兼任书法老师……师资匮乏,这依然是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与此同时,在线书法教育的创新拓展,又给书法教育带来了强有力的信心:学生们可以在线自由选择11套书法教材轻松自如学习,可以看到高清经典碑帖、视频示范跟学;AI书法老师的细心教学,帮助青少年书写更加规范、书写速度进一步提升……

  12月23日,由“青少年文化素养发展与推广工程”主办的青少年书法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知名书法家、学者、教育专家、产业前沿领军代表汇聚一堂,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青少年书法教育是我们社会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锻炼青少年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书法进校园”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中国书协名誉主席苏士澍寄语表示。知名学者、作家廖奔在视频发言中自称为“老书生”,他认为“书法”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书法的法度”,简单说就是“探索如何把字写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写好中国字,也就是汉字”,汉字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用传统的方式——毛笔来把汉字写好,本身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

  书法教育在传承中华文化和美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但当下书法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据了解,传统的“笔画”被称为“线条”,“结构”被说成“构成”;教学中用“字模思维”替代“手写思维”;用成人标准来要求儿童,对幼小阶段儿童的控笔能力提出过高要求;“写字”成为“描字”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书协主席叶培贵认为,书法的教育普及推广,首先需要正本清源, “书法是具有根和魂性质的文化”。

  书法教育的理念层面,有很多需要去统一认知的问题;在书法教育的实践层面,来自一线的书法教师也分享了教学中的收获。来自北京市101中学的优秀教师陈默,承担书法教学工作已有15年,但实际上她是一位专职美术教师。她在书法教学中一直贯穿“书画同源”的理念,将中国画和中国书法融合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去理解书法的艺术性。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专职书法教师李德凌认为,书法教育过程中,引导孩子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比如跟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讲“书法教学”或者“写字教学”,他们听不懂或者不愿意听,但是教学有了趣味性,孩子们就很喜欢。李德凌擅长篆刻,他会自刻印章,制作“小印花卡片”,激发孩子们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作为在线书法教育领域的企业代表,京师中教集团书法产品总编辑韩杰、作业帮教育科技集团书法课程产品负责人张晓华分别介绍了笔墨在线书法教学系统和“小鹿写字”APP。前者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功能,满足在线和离线两种学习条件,还可以自主创建自由授课,尤其是就现行书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录制了5至7分钟微课,更好实现答疑解惑;后者打造AI智能写字成长平台,以沉浸式学习场景、趣味场景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并且推出“4+2+1”高效练字法(即4天AI课,2天点评陪练直播,1天作品课讲授练习)。这些在线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书法教育的师资困境,大大增强了书法教育的延展性。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为青少年书法教育辅导教材《青少年书法基础教程》的编写工作提出若干有益的建议。叶培贵表示,辅导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与主教材、“一周一课时书法课”的关联度;不仅要请懂教学的专家参与,还要进行实验。硬笔书法家陈先郡建议,教材编写要体现思想性、文化性、科学性、趣味性和通俗性,“我们对青少年的培养,不该是急功近利的,而应是潜移默化的。书法教育应该是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一粒审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