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梅花奖”正年轻!
——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四十周年研讨会侧记
作者:范雪娇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月11日,在北京迎来今冬第一场瑞雪之际,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协办的庆祝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研讨会在京举办。“梅花奖”的主办方、创办者、评委、获奖者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回顾、畅谈“梅花奖”在我国戏剧表演领域里的重大贡献和在推进我国戏剧艺术繁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梅花奖”今后的发展建言献策。

  “梅花香自苦寒来”是畅谈中“出场率”最高的语句,在会场外洁白积雪的映衬下,更显“梅花奖”40年来表彰和鼓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戏剧事业的宗旨与丰硕成果。40年前,中国剧协创办“梅花奖”,成为改革开放之后,推动剧坛复苏、催开姹紫嫣红的一朵“报春花”。40年间,“梅花奖”评出的726位表演艺术家,已成为飞速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坚守艺术理想、肩负文化使命,推动戏剧艺术守正创新、繁荣发展的中流砥柱。

  获得“梅花奖”是戏剧表演者的高光时刻

  “40年来,‘梅花奖’先后褒奖了726位来自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不同门类的表演艺术家。40年来,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朵朵梅花竞相绽放。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驻足20多个城市,一路芬芳,见证了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人才的茁壮成长、薪火相传”。回顾“梅花奖”的发展历程,中国剧协主席、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十分感慨地说。

  独秀群芳雪中香。与会者纷纷表示,“对于戏剧表演者来说,能够摘得‘梅花奖’是人生的高光时刻,是从业的骄傲”。“我有幸3次获得了‘梅花奖’,这是我舞台生涯中莫大的荣幸和激励,通过‘梅花奖’以及梅花奖艺术团,我不仅走遍了神州大地,还出国到欧美及澳大利亚等国家演出。我最难忘的一次是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演出。当晚,不仅有华人华侨,还有众多的美国观众。当时演出的16个节目,每一个节目演完之后必须返场,一个节目获得的掌声起码有四五次,返场又有四五次掌声,16个节目有多少掌声啊!”中国剧协名誉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详细回顾了自己与“梅花奖”的缘分。他说:“40年人不惑,但对于奖项来说,还很年轻。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更要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以自信自强自立的姿态锻造梅花精神,挖掘更多的‘梅花’,呵护更多的‘梅花’成长。”中国剧协顾问、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是首届“梅花奖”获得者。她说:“我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是我生命的价值是京剧艺术给的。中国剧协创造的各种机会,培养和教育了我,我一定要回报,把我的生命价值献给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荣获一个‘梅花奖’可以救活一个院团甚至一个剧种”

  如今,一大批“梅花奖”获得者已成为各剧种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为剧种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剧协副主席、“梅花奖”获得者沈铁梅便是其中一位。她说:“我是时代与机遇成就的幸运儿,父辈以及为中国戏剧默默付出的前辈艺术家们虽然无缘‘梅花奖’,但是他们身上始终焕发着梅花的精神,他们用一辈子的艺术人生守护着中国戏剧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正道,守护着戏剧艺术的根本特色和美学规律的正道。感谢中国剧协在40年前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尊重戏剧是角儿的艺术,设置了这个奖项,为中国戏剧培养了无数名家,通过名角儿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戏剧源远流长的虚实相生、功法严谨、流派纷呈、推陈出新的美学精神。”

  “我从业46年,当了34年的院团长。在基层,我深知‘梅花奖’的影响力有多大,无论是在全国各地演出还是出国演出,大家都知道‘梅花奖’。特别是在基层和地方院团,荣获一个‘梅花奖’,可以救活一个剧团甚至可以救活一个剧种。今后,我一定不负厚望,力争做一个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豫剧人”。中国剧协副主席、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李树建说。中国剧协副主席、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韩再芬表示:“感谢‘梅花奖’这座戏剧人的灯塔,每个院团有一个获‘梅花奖’的演员后,院团的机遇就多了很多。‘用作品说话,用人品做事’,是我以及我们剧团对‘梅花奖’的态度,也是我们争夺‘梅花奖’坚守的原则。”

  在新时代,“梅花奖”赋予戏剧演员更多责任

  “戏剧表演是一项有很高门槛的艺术,演员与演员之间的差别很大,这就是‘梅花奖’这个奖项存在的重要性,获得‘梅花奖’不代表获得戏剧艺术的‘通关卡’‘铁帽子’‘金皇冠’。演员如果不持续挥洒汗水,给自己的事业增加难度,就会显现出奖杯的失重与尴尬。演员是一个处于高台上被人仰视的职业,只有持续地自我增加高难度,才能与成绩、荣誉相匹配。一些没有机会获得‘梅花奖’的演员,也并不一定不具有表演艺术的更高天赋与才华,任何奖项都带着机遇性,比如,第一个获得‘梅花奖’的演员的老师肯定与‘梅花奖’无缘,但是这位老师的启迪和引领作用呈现出了比获奖更宝贵的戏剧教育意义”。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陈彦说。

  40年来,“梅花奖”注重发现优秀戏剧人才、助力青年演员成长,许多基层一线戏剧演员由此带动院团发展,成为地方戏剧院团的管理者、地方戏剧文化的代表和每个剧种的领军人物。“梅花奖”获得者李政成介绍:“至今我已和‘梅花奖’结缘19年了,在‘梅花奖’精神的感召下,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德艺双修,坚持守正创新,薪火相传,扎根扬剧的传承和发展,用自己的努力回馈每一份信任和喜爱。”“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表示:“今年是‘梅花奖’创办40周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出之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每一位‘梅花奖’获得者需要自觉承担的责任。对于‘梅花奖’获得者来说,获奖从来都不是终结,而是艺术上的再出发。在新时代,‘梅花奖’赋予了我们更大的责任。”

  “梅花奖”获得者单雯在获奖之后,通过参与中国剧协的学习活动,对“梅花奖”有了新认识。她说:“‘梅花奖’不仅要求艺术,更加要求艺德,即使遭遇市场寒冬,我们也要守住戏曲这一方舞台。在当下,戏曲演员的选择多了很多,诱惑也多了很多,更加需要以‘梅花’为激励。获得‘梅花奖’这项殊荣,不是戏剧演员‘上岸’了,它是一个新的开始,对演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此外,‘梅花奖’演员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戏剧艺术本身是有高台教化的传统,要让更多观众看到戏曲之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这个奖,让中国戏剧人拥有了“家园”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黄小驹表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的品格也是戏剧人的品格。“梅花奖”创办40年来,戏剧工作者傲雪凌霜、迎风绽放,上下求索、砥砺前行,坚定了坚守民族文化之根、传承传统文化之魂的文化立场,锻造了戏剧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的文化自信。

  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王丽达是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她表示:“‘梅花奖’结出了累累硕果,也让我们认识到该奖项的深远意义。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奖,让中国戏剧人拥有了奋斗的力量,拥有了情感的归属,拥有了沟通的桥梁,拥有了发展的方向,拥有了我们中国戏剧人真正的‘家园’。每一位戏剧人都是我最为尊敬和热爱的‘家人’,有你有我有真情,靠你靠我靠艺术,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戏剧事业砥砺前行。”“梅花奖”获得者涂松岩是一名话剧演员。他认为:“‘梅花奖’的设立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戏剧表演者的创作热情,‘梅花奖’的评选代表着我国戏剧艺术的最高水准和最前沿的审美趋势。‘梅花奖’的推广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戏剧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梅花奖”创始单位(《中国戏剧》)代表姜志涛发言回顾,“梅花奖”的创办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初期阶段遇到了诸多困难。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老专家、老艺术家、老领导等为“梅花奖”的创办、发展呕心沥血,才有了如今“梅花奖”的累累硕果。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表示:“戏剧艺术承载着民族文化之根,以绵延上千年的东方审美意趣,构筑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40年来,‘梅花奖’传承中华文脉,推动出人出戏、服务社会大众、书写时代华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要不断分析研究当前戏剧艺术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不断改进提高‘梅花奖’评奖工作水平,使‘梅花奖’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