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左右,来自香粉乡金兰村的芦笙队走进了古龙坡。他们一行30余人来到一个芦笙柱前,将一个个芦笙与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芦笙柱下,点燃了绕着芦笙柱的红色鞭炮,鞭炮声噼里啪啦响起,前来“赶坡”的苗族乡亲纷纷围了上来。这时,芦笙队在“芦笙头”的带领下吹起了芦笙,他们围着芦笙柱、跟着乐曲的节奏左右摇摆,而身着民族服饰的苗族姑娘也开始绕着芦笙柱翩翩起舞,跳起了踩堂舞。阴沉的天空飘落细细的雨滴,但在古龙坡上,来自融水苗族自治县十里八乡的苗族男女正身着盛装,享受着属于他们的节日狂欢。
2月5日至8日,由中国民协、广西文联、柳州市委宣传部、融水县委县政府主办,广西民协、柳州市文联、融水县委宣传部等承办的“我们的节日·苗族坡会”2023八桂民俗盛典系列活动在广西融水举行。期间,在农历正月十六这天,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古龙坡会在融水县香粉乡“盛装”开启,吸引了上万名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前来“过节”,赛芦笙、跳踩堂、斗马、舞狮、唱苗歌……坡会上,种种具有苗族特色的民俗活动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大呼过瘾,他们与苗家人一起,感受了苗族坡会的魅力。
“来到‘百节之乡’融水,置身坡会的热闹氛围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只要传统节日习俗活态存留,村庄的人气便会充盈,人心也会更加充实。”来到古龙坡会调研,中国民协顾问刘华从坡会的“胜景”中看到了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
在融水,苗族坡会已有数百年历史,形成了系列坡会群——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九,在融水的各个乡镇村屯,会轮流举办各具特色的坡会活动,如正月初五的拱洞乡平卯坡会、正月十七安陲乡芒蒿坡会等等,每场坡会都会有不同的名称和主办村镇。这其中,古龙坡会是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中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坡会之一。
“今年的古龙坡会真是热闹非凡,当地各族民众和游客都非常多,整个坡会活动让人感受到了人民蓬勃的生命活力。”中国民协副主席、广西文联一级巡视员韦苏文对今年古龙坡会的热闹场面感到惊喜。他看到,坡会还吸引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众专程前来,参与到这一盛事之中。
广西山歌学会会长、南宁市民协主席郑天雄认为,作为苗族文化最重要、最具“灵魂”的组成部分之一,吹奏芦笙对于坡会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个村寨芦笙队的热情参与,反映了古龙坡会“良好的传承生态”。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月红同样说道:“在古龙坡会的现场,看到了多支来自融水各地的芦笙队伍,他们分散在坡会的各个方位,在整个坡会活动中,体现了良好的协同性,这种协同性,也是向心力的体现。”
“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苗族人节日的坡会,也成为了瑶、侗、壮、汉等各族群众的盛大节日,各民族兄弟姐妹欢聚在一起,用载歌载舞、竞技狂欢的形式,共同营造了人心欢娱、人情交融的氛围;与此同时,它还用独特、绚丽的民俗风情,牵引着包括城里人在内的广大群体对乡村的记忆和情怀。”刘华表示。
苗族坡会为什么如此具有活力?柳州市民协副主席、融水县文联副主席石奎认为,苗民情感线不断,坡会便是苗族人民团结的强有力载体。在长期研究苗族系列坡会群的广西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过竹看来,苗族坡会已形成了“文化波”,它以芦笙柱为中心、坡场为平台、坡会活动为动力源,以参加坡会的当地民众与外来游客为辐射载体,并借助参与者、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平台迅速对外传播。
如今的苗族坡会已成为了元素丰富、内容生动的文化空间。在坡会的现场,人们被吹奏芦笙、跳踩堂舞等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活动吸引,在斗马、舞狮的场地旁尽情呐喊,同时,也可以看到售卖螺蛳粉、炒粉的摊位,打气球、套圈等娱乐项目,在坡场中穿行的款式多样的“氢气球”以及摄影爱好者举着的“长枪短炮”也成了坡会现场的另类风景……这些元素已成为苗族坡会这一传统民俗的“当代”注脚。
“苗族坡会的活态文化空间的精髓体现在其‘乡村叙事’——关于年节文娱的叙事、芦笙踩堂的叙事、民族服饰的叙事、民族饮食的叙事等等,在乡村旅游兴盛发展的当下,这种有别于城市文化的乡村叙事尤其具有珍贵的价值。”说起苗族坡会能够吸引游人前来的原因,过竹如是说。
“不过,传统苗族坡会仅在农历正月举办,具有短暂的时效性特征,也制约着坡会的开发利用。”过竹表示,未来需要从更高起点、更宽视野、更深层次重新评估与梳理坡会文化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