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青年舞蹈理论评论人才(特约舞蹈评论员)培训班举办
“直面和深耕网络舞评这片新天地!”
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舞蹈评论?如何才能写好网络舞蹈评论?传统和网络舞蹈评论在新语境下怎样互生互鉴?如何更好地构建网络时代健康的舞蹈评论生态?日前,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中国舞协理论评论委员会承办的第五期全国中青年舞蹈理论评论人才(特约舞蹈评论员)培训班以线上直播形式举办,多领域多学科的业界专家和媒体人以主题丰富的授课,就网络新媒体时代传统和网络舞蹈评论展开学理探讨和实践观照。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的35名学员集聚云端参与学习研讨。
“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真正用心、用功、用情做好新时代舞蹈评论,更好地担当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和培根铸魂等责任使命。”正如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夏小虎在开班动员中所期待的,作为2022年度中宣部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培训班旨在进一步推动新时代舞蹈网络评论高质量发展,打造“专业权威的舞蹈评论”,培养“有影响力的舞蹈评论员”。为期3天的培训班创新培训形式,采取小班授课导师制。课程教学以思政理论、文艺通识、专业辅导、研讨交流4个板块展开,通过“讲座+小组讨论+个人辅导”的方式让导师和学员之间建立了良性互动。
“自媒体时代,舞评的概念极大拓展,其内容、论说方式、目的、语言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我们还秉持着传统的舞评态度,可能就会无所适从。我们要直面和深耕当下网络舞评这片新天地!”在以《舞蹈网评的特征与前景》为题的线上课堂中,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借助部分舞评自媒体和官方主流媒体等入场网络等多平台、多形态的舞评内容,帮助学员打开新媒体语境中对舞蹈评论的全新认知,指出深谙舞评网语的灵动性、迅捷反映时效性、互文互动的交互性、跨界叙述的延展性、舞评情理的交融性、网络舞评的导向性等网络舞评的基本特征的重要性。同时他强调,网络舞评导向性至关重要,要发挥好文艺批评的“镜子”和“良药”作用,践行其精神引领、价值引导、审美启迪责任,引导和促进创作更多优秀作品,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与审美观,以真正的批评精神担当社会使命。
在以《图像、造型与舞蹈——当代艺术批评漫谈》为题的主题讲座中,《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以跨学科的视角指出,图像生产与传播改变了艺术观赏的模式,也使舞蹈批评演变为跨界批评,如在观演方式从沉浸式变为小屏浏览的语境下,舞蹈与图像及造型所产生的诸多关联以及当代美术史对于舞蹈评论的种种影响。以绘画、书法、雕塑和当代美术作品为例,尚辉希望舞蹈评论者能透视其中相通之处,探究造型艺术和舞蹈艺术的内在联系,为批评提供启发。同时他指出,加强舞蹈艺术史的积累、关注当代艺术的影响以及注重对于图像和造型的感性认识等,都是提升舞蹈批评质量的重要依托。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杨杰的授课则以《文艺批评的方法论探析》展开论述,从什么是方法论、文艺评论的方法论和文艺评论的多元视野三个维度阐发文艺评论的方法和规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的标准,杨杰强调文艺评论应遵循辩证思维下美学的与历史的观点的统一,同时应避免走入历史虚无主义等误区。通过《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杨杰启发学员从原型批评和文化批评等角度拓宽文艺评论的多元视野,展开不同面向的当代文艺评论。
仝妍、张素琴、张延杰、刘晓真、乔燕冰5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当代舞蹈艺术研究(中英文)》杂志、《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艺术报》等艺术院校、报刊的授课教师,分别为5组学员开展了《舞蹈评论的书写信度与效度——以2017-2021年〈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舞蹈篇〉撰写为例》《学术期刊舞蹈评论的写作与投稿》《当代艺术语境下新媒体舞蹈评论方法探析》《敏锐于察,精准于言——关于舞蹈评论素质的养成》《“破圈”而评——新媒介语境下传统与网生舞蹈评论之间的弥合》等专题课程,并进行一对一习作辅导、研讨答疑等互动交流,努力从多维度为学员拓宽视野,引导实践。
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舞协《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在结业式上表示,秉承中国文联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文艺人才队伍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要求,“中青年舞蹈理论评论人才培训班”自2018年设立以来,按照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项目目标设定,持续创新培训体制机制,通过目标定位、课程设计、师资配置等具体规划,强化培训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包括学术体系、人才队伍、理论平台等在内的整体性建设,理论人才培训项目将同中国文联和中国舞协既有的课题研究、舞蹈评论、杂志选题工作深度融合,未来希望更多学员、舞蹈理论工作者努力参与,共同推进舞蹈理论评论工作再上新台阶。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