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由中国文联办公厅、中国民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主办,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甘肃省民协、中共陇南市武都区委区政府等承办的“乡村振兴 民艺赋能——武都区民艺精品晋京展”开幕,包括布艺贴画、雕刻、剪纸及紫泥文创产品、高山戏服等共计820件民间文艺作品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展出,表达着武都人民对中国文联帮扶武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深情告白”。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俞峰,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雁彬,以及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邓光辉,武都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立平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并观看展览。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曾经是有名的深度贫困地区。1998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中国文联开始对武都区进行对口帮扶工作。24年来,中国文联与当地党委政府共同探索开拓出了具有文联特色的文艺扶贫之路,帮助武都人民走出贫困。2020年2月2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武都区退出贫困县。
展厅里,武都人民用民间文艺精品生动讲述了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奋斗历程——
走进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一幅蓝色的剪纸作品映入眼帘——在“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字样下边,剪出来的纹党参、土蜂、花椒、橄榄、梅花鹿等依序排列,呈现了一幅丰富的农产景象。“我想用这幅作品展示武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迈上乡村振兴路的历程。特色农产品跟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一样,都是让我们摆脱贫困的‘金元宝’。”该剪纸作品的创作者是家住武都区蒲池乡小荞沟村的巩彦林,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剪纸艺人,他一直用自己的纸和剪刀来表现当地的乡村生活。“我喜欢剪纸,用剪纸来展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说句时尚的话,这是我最深情的告白。”巩彦林说。
在“乡村振兴 民艺赋能——武都区民艺精品晋京展”现场,田刚创作的紫泥文创产品备受关注。“我从前是画壁画的,但我很喜爱紫泥这种特色艺术形式。在一位紫泥文化专家的引导下,我将传统壁画中的图案以紫泥的形式做成文创产品泥皮画,我想它不仅能产生为历史留存资料的作用,又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田刚开始设计和创作文创产品。他用产于武都的紫泥做成泥皮,晾干后用工笔画的形式在泥皮上绘制敦煌壁画等图案,之后再加以装裱,紫泥文创产品就此成型。“我自己开了工作室,文创产品实现了量产。效益还不错,很多人找我们定制紫泥文创产品,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全国各地销售,甚至销往了国外。”田刚介绍。
“在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的帮助下,我们利用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武都民间艺人沐浴着中国文联帮扶的机遇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的帮助,对此我们感激不尽。”武都区民协名誉主席、剪纸艺术家袁长流见证了民间文艺助力武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程。他告诉记者,木雕技艺于武都人脱贫攻坚贡献巨大,在各级文联和民协的支持帮助下,当地成立了多家木雕制作公司,从小小的手工作坊变成了可进行量产的工厂,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其中,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传统民间技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得益于民间文艺具有的特有生活属性和文化经济价值。乡村振兴体现出新乡村、新面貌、新气象和新生活。这种‘新’不是脱离传统的‘新’,而是基于中国传统乡村生活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新能量。”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在参观展览时被武都的民间文艺作品深深吸引。在林继富看来,乡村振兴进程中,民间文艺实施产业赋能效果明显,像木雕、陶艺、茶艺、刺绣、竹编等传统工艺从过去的家庭作坊进入到乡村集体规模化生产的产业新业态,生产出更多符合新时代审美的创意产品,将是乡村民众实现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而袁长流也表示,未来武都区将会更加重视民间文艺的力量,让民间文艺助力和赋能乡村振兴。通过举办各类型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民间艺人的手工技艺和市场意识,开拓出可持续的市场化发展之路。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激发发展活力,推进民间文艺的创新发展。”邱运华表示,中国民协将在中国文联党组的领导下,继续承担起与武都区结对帮扶工作,进一步发掘当地民间文艺资源,宣传推广民间文艺产品,使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人关注武都文艺文化事业发展新成就,关心武都民间文艺新进展,关爱武都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双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