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
助力打造共同富裕的“浙江样本”
栏目: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作者:本报记者 张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开栏语

  今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隆重召开。这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时间,标注新时代的方位;实践,刻录新征程的足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联工作者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艺方针政策和重要部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时代书写,为人民放歌,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极贡献力量,涌现出了许多生动的实践案例和感人事迹。

  为进一步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联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自本期起本报特设“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栏目,生动记录和反映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联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文艺赶考路上的奋进足迹,敬请期待。

 

艺术乡建——助力打造共同富裕的“浙江样本”

  “农民挑着担子,从门外跨过门槛,正好在跨过门槛的刹那,你要赶快抓拍下来,当时那个场景,挑担子农民的肢体语言和脸部语言,包括环境布局都相当好。结果那张照片很生动,老阿姨也很满意。”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浙江省建德市航头镇航川村“文艺村长”、建德市摄协名誉主席范胜利刚刚上完当天在航川村开设的摄影课,他兴致勃勃地对记者描述起当天指导一位老阿姨如何拍一幅好作品的情景。

  这是浙江省实施“艺术家驻村”、以“文艺村长”形式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一个温馨细节。今年2月,浙江省建德市委宣传部启动了“文艺村长”项目,围绕百姓文化需求,选派专业人员下乡进村担任“文艺村长”,用“文艺村长”激活和带动乡村文化建设和需求,将“艺术乡建”工作落实到了更深远处。

  十多年来,浙江省各地持续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积极引导社会文艺力量和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而随着浙江省文联及各级文联组织的介入和参与,文联的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得到了充分彰显和发挥,“艺术乡建”正逐渐成为浙江省文联探索艺术共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品牌。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沈勇透露,在许多先行先试的探索当中,很多艺术家本身就是文联或各协会的会员,发挥了他们自己的专业特长。

  今年1月,浙江省文联九届二次全委会在杭州举行,就打造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相适应的文艺高峰等问题进行了研讨部署,会议提到了两个关键词——文艺精品和乡村,明确将推进“艺术乡建”工作,用文艺方式激活乡村资源。随着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乡村振兴局、浙江省文联于日前正式印发《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艺术乡建”工作更有了明确的指导性纲领和行动方案,标志着此项工作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大步。

  从先行先试到逐渐清晰,一幅“艺术乡建”蓝图正在展卷

  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艺术乡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丽云和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严力蛟解释,“艺术乡建”是指以文艺介入乡村建设,重新链接人与人、人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激活人的个体价值和乡村资源价值,创新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复活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治理,从而使乡村获得更高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幸福感”,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与此相关的探索,浙江也已持续多年。

  在浙江南部的丽水市,有这么一个地方,正在用“艺术+”“+艺术”的思维,激发着乡村资源价值,这便是丽水市古堰画乡对文旅融合在地探索的生动实践。

  古堰画乡是丽水巴比松油画的发祥地。30多年前,这里的隽秀山水吸引了一大群本土画家,他们受到法国巴比松画派的思想启发,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瓯江两岸的自然山水人文,表达对故乡家园的一往情深,诞生了“丽水巴比松画派”。近年来,古堰画乡积极打造集艺术家、匠人、创客、驻客于一体的“艺术社区型”集聚区,建立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古堰画乡实习基地、莲都-义乌山海协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交流平台。截至目前,古堰画乡吸引了100多家艺术家工作室入驻,上架油画艺术品近10万件,年接待写生人数15万人次以上,吸引中央美院等300余家院校在此建立实践基地,年油画产值达1.2亿元。

  在杭州淳安县,梓桐镇西湖村书画艺术小镇的提出和建设,历经几任镇领导班子的接续奋斗,如今也已形成了西湖村蚁巢、黄村德隐陶局、写生基地、杜井府前街、梓桐书画院、汽车公园等多点连片格局,为浙江省“艺术乡建”的开展树立了有效范式。

  此外,宁波市宁海葛家村的“艺术家驻村行动”、丽水市松阳县的“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等“驻村服务模式”,也在积极探索“艺术家驻村”“教授团队驻村”“文创团队驻村”推动“外援式”建设向“内生式”发展的转变,培养出了一大批农民艺术家。

  从各地散点的、自发自觉的先行探索,到逐渐成为浙江省落实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艺术乡建”相关行动的部署开展和方案形成,是一个充分调研、集成经验的过程。2021年7月,浙江全省文联系统组联干部培训暨组联工作现场会在舟山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在各地开展“艺术乡建”先行先试的探索过程中,文联组织要主动作为。而在随后各地上报的经验分享材料中,文联或各协会会员艺术家的广泛参与,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浙江省文联意识到,有必要制定相关指导性文件,以更好地推动此项工作。

  为此,浙江省文联负责人曾多次到各地走访调研,今年5月,还到金华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和金东区傅村镇艾青故居畈田蒋诗歌村、澧浦镇琐园儿童文学村、岭下镇坡阳古街曲艺村,详细了解婺城区和金东区开展“艺术乡建”工作的相关政策,并与艺术家们进行交流,仔细询问文艺创客入驻乡村后,经营的项目概况、补助政策、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情况。

  随着《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浙江省推动“艺术乡建”工作的框架逐渐清晰,一个联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蓝图,也逐渐铺展开来。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杨守卫表示,浙江省的“艺术乡建”目前已积累了系列经验,走出了“一条有浙江特点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之路”。到2025年年底,浙江省预计将打造50个“艺术乡建”省级典型案例,建成100个省级艺术特色示范村、1000个市级艺术特色示范村,搭建一批“艺术乡建”交流展示平台,形成一批特色凸显的“艺术乡建”品牌成果。

  发挥文艺“触媒”和“催化”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范胜利是建德市选派下乡的第一位“文艺村长”,但建德只是开展此项尝试的地方之一。据介绍,按照浙江省实施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有关要求,宁波、慈溪等地作为试点,也已有了“文艺村长”的驻村探索,比如打造乡村摄影队、合唱团等。

  做“村长”前,范胜利就在村子里做一些公益摄影的教学工作,当了“村长”以后,成立了“建德航川村摄影艺术学校”,教学的组织性、人员的参与度,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范胜利坦言,以“文艺村长”的身份进行摄影辅导教学工作,很符合自己的心意:“我很早就在村子里寻觅一个驻村艺术点,以摄影艺术为载体,通过长时间的铺排努力让它在乡村生根发芽,让这门艺术能够真正深入百姓生活中去。”范胜利认为,“艺术乡建”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需要时间的步步渗透。建德市文联主席徐国平介绍,自从“建德航川村摄影艺术学校”开课以来,以前村民空闲时就搓麻将,现在大家对文艺活动的参与热忱越来越高了。不仅航川村,周边村子的村民也闻讯过来听课,乡村风气有了明显的变化。

  除了范胜利的摄影课,由建德市文联选派到三都镇镇头村的“文艺村长”、建德市音协名誉主席周霞,也在建德市首个“乡村音乐学校”走马赴任,成为了校长。5月24日,学校第一课拉开帷幕,第一课的内容就是教村民们唱村歌《镇头,一个很乡土的村庄》。据周霞介绍,目前“乡村音乐学校”主要面向三都镇中老年群众及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开设课程有葫芦丝、手风琴、合唱等提升音乐素养的课程以及一些音乐分享活动。“未来,我还希望能在这里成立一个专业的电声乐队。”周霞说。

  在建德市大同镇富塘村,汪国云的公益书院到今年5月31日已走过了11个年头。过去汪国云在公益书院里辅导当地留守儿童,为他们组织作文点评,开设《论语》讲座,已累计辅导留守儿童10000余人次。担任“文艺村长”后,他的课程报名更是紧俏,连邻村的村民都赶来听课。汪国云说,以前教学生是辅导个人的,他们的水平提高了,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做了“村长”就要考虑到是不是能以文艺去带动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我会给学生安排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授课,或者类似选题的作业,在讲课或者作业的过程当中,把大同‘稻香小镇’的品牌推广出去,也通过学生家长口口相传,让更多人知道大同以及富塘的特色产业。”汪国云认为,这就是做“村长”和不做“村长”的区别。

  “以前我们的一些乡建探索,一般都是政府组织下乡去刷墙壁,艺术家去村子里给自己造梦,其实跟农民没有太多的关系,村庄很美、房子设计得很有文艺范儿,政府与艺术家满意了,但是农民不知道锄头往哪里放了、鸡在哪里养了。现在,在共同富裕这样一个概念下面,艺术家驻村了,不是给,而是种,用美去点化心灵,把审美提升、精神富有作为最终诉求,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强化农民的参与度,在共建中既激活当地资源,也让农民学习,让他们的画能够卖钱,让他们的所学为当地特色产业提供加持,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共同富裕。”在沈勇看来,这就是“艺术乡建”工作的重点,让文艺发挥其“触媒”和“催化”作用,实现共同富裕。

  记者了解到,自从大同镇富塘村开设了“文艺村长”试点,联动了周边镇源村、盘山村、淞溪村3个村,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富辐射圈”。同时,该镇还把各村的“文艺村长”和文化骨干组织起来,打造了一支“文艺流动团” ,每月根据群众的集中需求安排课程,邀请流动团的老师进行针对性授课,以点到面,让村民自觉参与到“艺术乡建”中来。

  让乡村的文化根脉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和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在王丽云和严力蛟看来,文艺不仅是浙江乡村“新时代中国文化高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浙江对外展示和宣传“重要窗口”的重要手段。依托地方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环境,结合乡村发展的总体规划,鼓励各地组织力量开展乡村文化调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在地性的艺术内容创作,让乡村成为艺术的有机载体,正是“艺术乡建”的主要举措之一。

  在过去,杭州淳安的梓桐镇是工业重镇,纺织、茧丝、矿产等工业企业随处可见。如今,梓桐镇利用书画艺术资源的入驻,走上了“以文赋产、以文兴旅”的乡村振兴致富之路。杭州市淳安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江琦军曾撰文介绍,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他们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梓桐镇主导的众多文艺活动中,每次都有几个由农民参与的活动。如曾在上海举办的农民油画展、拍卖会,一幅由农民创作的油画《玉米》,拍得7500元。德隐陶局开放时,也有众多村民参与制坯,在坯上作画、上釉,烧制各个环节都有当地农民和当地小朋友的参与。江琦军认为,淳安的乡村历来不缺文化内容,缺的是艺术的表达形式和有效的新载体。

  2019年,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中国当代乡建与国际艺术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严渊和他的团队入驻梓桐镇西湖村,规划并打造了梓桐蚁巢艺术馆,该项目共完成闲置房屋改造7处,打造观光品鉴展馆4处,浙江美术馆乡村美育角1处,影像放映厅1处,会客厅1处。而“中国当代乡建与国际艺术交流研究中心”也是2020年落户梓桐的。自潘艺学院教学实践基地落户梓桐以来,学院通过组织师生和农民画家共同校外写生等多种途径,努力实现“艺术乡村和高校艺术”的深度合作互动,还通过艺术课堂、新农民培训营等方式,助力梓桐镇打造文旅融合的艺术特色小镇。

  “转型做书画,从无到有,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自由发挥。村民们一开始并不看好,更不理解,但当村民看到自己所生活的村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他们仿佛看到了冬日里的暖阳,逐渐欣喜、日渐期待。 ”梓桐镇西湖村党总支书记毕红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梓桐镇“梓等你来”店铺的老板丁凤兰就深受“书画艺术小镇”建设的影响。她说,现在镇上的游客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就能摆起小摊,近两年受疫情的影响,丁凤兰一边卖土特产一边直播卖当地村民的油画。为了增加店铺的艺术氛围,她还会主动邀请村民将自己的画放在自己的店里。“我现在卖土特产可以免费送小的油画,我们梓桐几十位老百姓的油画,在我店里挂着销售,我作为主播,也在尽力想办法卖好我的土特产跟字画。”丁凤兰说。

  在江琦军看来,“艺术乡建”只有置身于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宏观背景下,才能取得实效,要通过帮助农民增加对新文化、新技艺的认知,开启新的思维疆域,从点切入,再到面,再到片的拓展,还要找准“艺术乡建”的持续力,让乡村的文化根脉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和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立足新发展阶段,用艺术赋能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目前,浙江省“艺术乡建”工作正在火热进行,而浙江省文联在其中也正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主导作用。记者了解到, 2015年至2020年这5年间,浙江省文联各机构分别与地方协同共建117家“浙江书法村”(社区)、35个“国乐乡村”、2个“中国摄影艺术乡村”、72个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村”。此外,各地方文联也纷纷行动,如杭州的“书法之村”、湖州的“漫步长岛·与艺术家相约”、台州的“你点单·我服务”、洞头的“中国诗歌之岛”文化工程、衢州的“双百千村”工程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工程陆续成立,在省内促使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乡村品牌,并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理事吴志猛20年前第一次来丽水市古堰画乡,就被这里吸引,现在他每年都要来一次,有时还要来很多次。吴志猛说,古堰画乡很适合年轻人享受艺术熏陶,在这里,你可以画老街、画河流、画船、画田野,题材非常丰富。古堰画乡从一个非常小、非常普通的小镇,通过把画作为媒介,逐渐带动旅游和经济的发展。20多年来,吴志猛除了自己来古堰画乡写生,他还带了一批当地的艺术家到这里写生、观展。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常青很早就关注了丽水巴比松画派。他说,巴比松画派在全国的影响很大。“我身边也有一些丽水的朋友、同班同学和丽水籍的画家,这里人杰地灵,有文化底蕴,古堰画乡通过艺术带动旅游、发展生态,在短短几年里发展得风生水起。”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古堰画乡百姓的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4300元增加至43000元,再次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丽水实践的无限可能性。

  在丽水市松阳县,这里也以“艺术+老屋”手段改造乡村空间和创意产品,吸引各方资源纷纷入驻,并创造新支点,激活村落文化基因。2015年至2020年这5年内,215幢百年老屋被激活, 85个艺术家工作室入驻, 65名国内外艺术家签约,10个艺术家集聚村落被培育,一批特色民俗节庆被复苏,一批乡村特色“生活形态博物馆”遍地开花。

  在杭州富阳东梓关村,12幢46户民居被艺术化改造,以文艺赋美乡村,获得全国第二批田园建筑优秀实例荣誉,并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和乡村旅游点,吸引了众多考察、参观、交流者,从而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

  杨守卫表示,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十三五”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浙江正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对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艺术乡建”旨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乡村,用文艺方式激活乡村资源,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为推进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润文化滋养和有力文化支撑。在这一过程中,浙江省文联将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随着“艺术乡建”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成效将逐渐显现,经验将逐步积累,它的示范效应、启发意义也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