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完成2021年度全国演出市场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发布《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疫情影响下的2021年度全国演出综合发展表现做出行业梳理。
《报告》以行业数据为基准,以企业调研为补充,全貌呈现北部、华东、华中、华南、西部不同区域演出市场表现及演出产品需求潜力,并基于业内主要票务系统和剧场上报数据,对包括话剧、音乐剧、儿童剧、戏曲、舞蹈、音乐会、演唱会和音乐节、相声、脱口秀在内的主要艺术门类市场分类盘点。
自2021年起,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已连续11年研究编撰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据了解,今年的报告聚焦区域特点和分类市场,立足演出产品消费实际,以平均单场票房排名、年度票房及场次综合排名、演出热度城市排名等多维度呈现文化演出领域现状。
《报告》显示,2021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335.85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比增长27.76%,与2019年同比降低41.31%。其中:演出票房收入140.2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83.11%,与2019年同比降低30.00%;演出衍生品及赞助收入22.06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13.80%,与2019年同比降低40.94%;政府补贴收入(不含农村惠民)88.57亿元,与上年同比降低39.15%,与2019年同比降低39.16%。
《报告》统计,2021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演出场次排序前10位的分别是:上海、北京、江苏、四川、重庆、浙江、天津、广东、陕西、河南;2021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演出票房排序前10位的分别是: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北京、四川、重庆、山东、天津、陕西。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城市演出场次、票房收入总和排序前10名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分别是:成都、杭州、西安、武汉、郑州、长沙、南京、深圳、青岛、沈阳;2021年城市演出场次、票房收入总和排序前10名的地级城市分别是:苏州、珠海、无锡、东莞、绍兴、泉州、保定、株洲、温州、烟台。
综观全国区域市场特征,根据演出项目的场次、票房收入等数据综合统计分析,报告显示排名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市场份额比重超过65%,演出市场地域分布仍存在不均衡发展现状。
《报告》统计显示,2021年演出市场消费主力是18岁至39岁的年轻人,在购票用户中占比达76%;购票人群中女性消费者数量明显高于男性,占比为66%。根据三年连续的数据监测显示,95后、00后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2021年全国主要演出类型(不含农村演出、娱乐演出)演出场次共计18.97万场,与上年同比增长248.07%,与2019年同比降低3.75%。从演出类型来看,旅游演出场次为7.48万场,占比为39.43%,剧场类演出场次11.44万场,占比为60.31%,大型场馆和户外演出0.05万场,占比为0.26%。从艺术门类来看,话剧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演出类型,演出票房和场次分别占剧场类演出30%和14%;小型、沉浸式音乐剧演出场次和票房收入较2020年增长显著;舞蹈、脱口秀等类别借助综艺节目向线下引流成果显著,票房收入、观众人数明显增长。
与此同时,《报告》还发布了2022年演出市场趋势。分析认为:疫情防控向好后有望迎来市场快速增长。从市场供给情况看,原创剧目大幅增加,部分头部项目巡演场次计划近百场,有票房号召力的作品将有效带动市场快速恢复,可预期2022年剧场演出将继续迎来一批高质量的原创舞台作品;从消费需求看,2021年三季度起多地局部疫情较长时间压抑了消费需求,可预期在疫情有效控制后有望迎来市场的快速增长。演出市场恢复发展依赖于各地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政策,行业呼吁各地要加强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不搞“一刀切”,防止层层加码,为市场稳步恢复提供基础条件。
新空间、沉浸式等新业态热度持续上升。演艺新空间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沉浸式演出等互动性较强的新业态热度将持续上升。一方面,依托演艺新空间等非标准剧场,话剧、音乐剧、儿童剧等市场涌现出更多沉浸式项目,给观众带来更强现场体验感和参与感,不少沉浸式演出逐渐形成自有品牌,带动持续消费。另一方面,依托个性化场地,沉浸式演出和剧本杀、密室等娱乐项目加速融合,沉浸式娱乐演艺、沉浸式旅游演艺受到更多投资者关注。
IP运营、跨界联合受到更多关注。2021年IP资源的深度利用在舞台、影视、网综之间实现互联,同一剧目的IP深度开发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在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下,2022年将有更多机构关注演艺IP的价值外延拓展,以“演艺+展览”、文创、高清放映、出版物,以及与商业机构、制造企业联名打造衍生产品等多种方式,拉动文化消费升级,探索舞台艺术市场更广泛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