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五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
复兴伟业催人奋进,文明互鉴多姿多彩。在我们胜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不知不觉间,我们所进行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所积累的伟大经验,正越来越被世界所熟悉和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的中国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话胸怀国之大者,催人奋进。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200多年前,中国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编,剧中人物言必信、行必果、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在法国产生巨大反响。近些年来,电视剧《鸡毛飞上天》 《温州一家人》等一大批中国优秀电视剧纷纷进入海外主流播出平台并受到追捧,生动诠释了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推动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作用。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立足中国大地,深扎人民生活,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浓墨重彩书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就是生活,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拥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和无数感人的故事。从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远古传说,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报效祖国的事迹,蛟龙入海、嫦娥探月的丰功伟绩;从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的脊梁”,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无数驻村干部、科技人员……这些故事承载着我们的民族个性心理,蕴含着开启前路的智慧和经验,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抒写的广阔天地和使命所在。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华文化价值和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百年奋斗历程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长起来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重要精神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深刻体验、精彩萃取、充分呈现我们向善向上的价值理想,要以深邃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讲好中国故事,抒写百年奋斗历程精神谱系。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当中。历史悠久的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这样的中华美学精神,植根在中国人内心,体现着我们的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是沉潜于我们精神血脉、彰显中华文化特性的鲜明标识。“诗言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中国古代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经典和文艺观念,是我们需要学习、继承和发展的美学精髓,也是我们需要融入创作实践的中国特质、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范,进而转化为具体感人的故事、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在民族化和国际化的辩证关系中,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把我们的美融入世界的美和人类共同的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经验。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通过多种形式让中国故事更加广泛地传播。当今世界,各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新形式,拓宽了文艺新空间。特别是在科技加快互通互联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交流和传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敞开胸怀,以积极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在情感沟通中以文化人、以艺通心。
在新的奋斗征程上,让我们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瞩目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画卷,用感人的中国故事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书写人类共同命运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