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观众非常熟悉的演员,过去5年,中国广播说唱团国家一级演员巩汉林一以贯之践行着“艺术要讲究,不要将就”的信条。在他参演的《幸福俏冤家》 《在河之洲》等十多部影视作品中,在传统的喜剧小品舞台上,在他打造的短视频节目《汉林V喜剧》中,巩汉林精心塑造不同的人物,耐心打磨作品的戏剧性,始终瞄准创作艺术精品的目标。
在与脱贫攻坚有关的艺术创作中,巩汉林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向体会越来越深。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给观众展示多方面的才华,巩汉林打开了一扇网络窗口,让喜剧艺术与更多的观众见面。过去5年,巩汉林兢兢业业,向人民、向生活学习,提升自己、沉淀艺术。
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召开5年来,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过程中,思想上得到了哪些提升?
巩汉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说,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我记得当时,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回顾这5年,这些话语对我影响很深。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的文艺实践、创作的作品始终紧扣老百姓的方方面面。
每个好演员可以拥有不同风格、个人魅力,但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务实求真。没有一个好演员是高高在上的,也没有一种好的表演是悬空的。走到今天,我是摸着生活的石头过河。你对生活感悟了多少,在舞台上的表现才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具有怎样的深度。因此就这一点来讲,每个演员在深入生活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方向,依靠深入生活得来信息和灵感,创作才不会走偏。
中国艺术报:五年中,您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方面有怎样的体会与收获?
巩汉林:有三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部是脱贫攻坚题材的电影《幸福俏冤家》,一部是反映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电影《村里有情况》,还有一部即将在今年上映、乡村振兴题材的电影《在河之洲》。过去的五年,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接着就是乡村振兴,这三部作品和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分不开的。在拍摄《在河之洲》的时候,我们深入到侗寨,与村民的接触中,我发现党的政策、特别是脱贫攻坚的各项举措非常深入人心。在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村子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们发自内心的幸福表情洋溢在脸上。村第一书记对我说,乡亲们脱贫近三年了,特别是和一家公司合作开展乡村旅游以来,他们出管理,村里出服务,整个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所以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实现。
创作采风时,我们看到了新侗寨,也了解了过去的老侗寨,我们党把脱贫攻坚推进到了国家的毛细血管深处。说句实话,我到了侗寨之后,看到一些基础设施,我惊着了,跟我们城市里真的不相上下。我了解到,在山顶上的一个村只有几户村民,为了给他们通电,国家出资把电网拉到了山上去。与村民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有很多我们身居大城市不了解的东西。如果我不进入侗寨,我就不知道那里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从知道脱贫攻坚是这么伟大的一项工程,无从通过创作跟大家去分享真实可感的脱贫攻坚故事。
中国艺术报:过去几年您积极参加了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举办的各项活动,深入到基层去,您有什么新体会?
巩汉林: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起到引领、感召、鼓舞、激励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作用,这是我们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宗旨。对老百姓来说,面对面接触的情感沟通是不同的。记得有一次看完两个小演员表演之后,我们鼓励他们,摸摸他们的头,孩子的脸是红的、身体是抖的,这种鼓舞只有走到他们面前,他们才能够感受得到。这种直接的接触意义更大。所以只要中国文联召唤,我一定推掉其他的任务,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中国艺术报:您曾提到过,演员需要不断充电,过去五年您是如何丰富提高自己的?
巩汉林:这五年来,我在不同的表演领域拓展自己的技艺边界,在喜剧小品之外,演话剧、参与影视工作。这都是为了让自己多长点本事,这个本事不仅仅是给自己长的,也是为能够向观众展示多方面的才华,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的精神食粮。充电最主要的就是要跟上时代步伐。网络时代信息发达,演员如果只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天地就小了。2020年,我开始介入到网络文艺创作,创作了短视频节目《汉林V喜剧》。最开始我就跟合作伙伴强调,微喜剧虽然“微”,但仍然是“剧”,要具备戏剧的风格和特色。不能开一句玩笑、逗大家一乐,这种所谓的喜剧我不能做。即便我只演两分钟,其中也要有人物,有故事的起承转合,有戏剧的跌宕起伏。现在我们已经录制了200多期,观众反响很好。打开微喜剧的窗口,就是建立了一个与观众沟通的平台,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欣赏到艺术作品。
阅读推荐
王秋梅:八闽文艺出新出彩
扫一扫浏览视频
胡文阁:让孩子爱上国粹
扫一扫浏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