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开幕
聚焦农村变革 展示发展成果
作者:本报记者 范雪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加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的评委会推荐作品《电商平台》
杨建峰 摄

  本报讯(记者 范雪娇) 从茶马古道的变迁到电商平台的热火朝天,从传统手工制作食品到农家的新生活,从传统戏曲到电影之夜……在风吹麦浪的金色映衬下,广大农民摄影人用镜头记录脱贫攻坚、描绘美丽家乡、定格幸福生活、庆祝建党百年的111件优秀作品悉数亮相北京中华世纪坛。

  9月23日,秋分节气,时值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出席开幕式并为《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作品集》首发揭幕。中国摄协主席李舸等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北京国际摄影周各主协办单位代表,中国摄协在京团体会员单位负责人,大展组织工作获奖者代表,入展作者代表等出席开幕式。

  本届大展自启动征稿以来,经过社会传播、新媒体推广及线下讲习活动,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和从事“三农”工作摄影人的响应。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本届来稿数量仍为历届之最,约为上届来稿总数的1.5倍,最终确定有效作品26456件(55868幅),其中单幅作品21696件,组照4760件(34172幅)。本届大展的初评、终评采取集中评选方式,全程录像监督,其中初评集中评选为历届首次。在全体评委签署评委承诺书的基础上,全体工作人员也首次签署了评选工作人员承诺书。评选的各个环节严格遵守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的各项规定。经过两个阶段的评选,最终共有111件作品入选,其中单幅作品71件,组照40件。

  本届大展在呈现、展陈方面也有诸多创新。多媒体展区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让观众有多维度、全景式的沉浸式数字观展体验。为了增强与观众互动,实现将作品带回家的愿望,展览利用AI抠图技术将虚拟影像与观众形象相融合。此外,展览特意预留一面手绘墙,邀请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画下心中的美丽乡村。此外,大展还开展了一系列走进乡村、贴近农民的放映、讲习所等线下活动。

  来自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龙涛是一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员,他的入展作品《大苗山里的第一书记》(组照)展示了当地贫困村多位“第一书记”和其伙伴们展示扶贫产品的画面。他已连续参与4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并有7件作品入展。“乡村振兴战略已全面实施,农村天地广阔,蕴含丰富摄影题材。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和不断变化的乡村面貌都值得我们农民摄影人去关注。今后,我将继续一边完成驻村工作,一边用照片讲好生动、鲜活的农村故事。”龙涛说。在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宣传工作的陈群将镜头对准了一粒种子从播种、收获到制种、检测的全过程。“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次入选大展评委会推荐作品的《一粒稻种的历程》(组照)展现的都是国产的种子,我希望通过摄影艺术的方式,让种业这一看起来比较枯燥的工作以通俗易懂的鲜活方式让更多人熟知。”陈群说。

  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作为中国首个聚焦“三农”发展的品牌展览活动,自2011年创办迄今已走过10年。历届大展共收到投稿近20万件,其中1500多件优秀作品入展。一幅幅影像跟随时代变迁,记录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展示了“三农”工作的发展成果,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李舸在致辞中介绍,十年一瞬间,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充实、发展,成为广受业界关注的品牌。在记录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展示“三农”工作的发展成果,推动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宣传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的重要展览,将展出至10月5日。为进一步提高作品质量,扩大覆盖地区,自本届起,大展举办由一年一届改为两年一届;开幕时间也固定在举办年的农历秋分,即“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展还明确了“观察生活、关注现实”的纪实风格。

扫一扫浏览更多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