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何瑞涓) 4月21日,由中国作协和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作家苏童、梁鸿、徐则臣和法国作家马库斯·马尔特、玛丽·达里厄塞克、圣地亚戈·阿米戈雷纳参加论坛,围绕论坛主题“文学的所见与未见”分别作主题发言并展开深入讨论。论坛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和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先后主持。论坛通过Zoom及微博平台进行了现场直播,扩大了公众的参与与互动。
铁凝在致辞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法两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相互表达慰问和支持,体现出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中法关系的良好传统。在此期间,中国作协、中国作家同包括法国在内的各国同行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相互问候、鼓励创作,给予来自同道的暖意;努力适应疫情常态,开展作品互译、在线交流。在疫情的隔离空间中,写作者们不曾停止精神上的远行。谈及本次论坛的主题,铁凝表示,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难题甚至变革。文学在今天并非无力,恰是更被需要。好的文学唤起共同的人性,唤醒情感与智慧,使人心超越偏见和误解,得以贴近。所有的文学创造都来自于对人类和世界的窥测和探索,参与着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创作的营养,而所有的一切都无法限制心灵的自由和想象力的高度。世界的不稳定因素、空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带给创作更多的可能性。以文学所见,展现一个民族最深沉的呼吸,承载和传达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最生动的气象;因文学未见,而求索、突破、寻找新的表达——或许是每一位真诚的写作者周而复始的期待和使命。
两国作家结合对具体作品的详细解读,展开中法文学的深度交流对话,阐发对何为文学之所见、何为文学之所未见的见解,探索文学所见证的以及文学有待探索的。苏童深入剖析了马库斯·马尔特的小说,认为写作的使命不是呈现所见之物,作家的隐秘职责是打造隐形的隧道,以此打通所见与未见。梁鸿表示,好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时代,感受到生命中的种种形态,其中更有某种超越时代的东西,有某种精神的生长。徐则臣谈道,苏童认为马库斯·马尔特的小说是与传统的决裂,而马库斯·马尔特则认为自己的写作是在延续古典传统中寻找新的声音,读者与作者见解的不一致本身也是文学的一种所见与未见。法国作家就作品如此受中国作家与读者关注表示感谢,真诚描述了自己的写作经历与体验,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生活与写作。双方还就文学对于人类的意义、文学写作与传统的关系、不同文化状态下文学的现在与未来等进行了深度对话交流。
据悉,中法文学论坛创办于2009年,已在北京、巴黎举办过4届,30多位两国作家先后参与了论坛活动,已成为中法文学界最高规格的机制性交流平台,促进了中法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