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专家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发展大型研讨会上呼吁——
凸显中国电影的文化精神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回看来路,展望未来,中国电影复兴之路如何走得更踏实?4月19日,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举办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发展大型研讨会,与会的电影界专家们纷纷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大片主题选择的嬗变
作为新世纪最重要的一个电影文化现象,中国大片已经进行了7年的摸索,有成绩,更有曲折。与会专家普遍关注当下如何找到一条促进中国大片健康发展的道路。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教授沈义贞说,国产大片大多都是功夫片,这种选择存在很多先天不足。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电影市场上获得别人的认同,必须要有自己的主打类型。比如好莱坞的主打类型就是西部片、战争片、科幻片。主打类型往往对应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诉求、民族诉求,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中国电影却始终没有找到和现实主要的问题、和我们民族主要的诉求、和民族意识相关的主题,而是选择和现实很脱离的古装片,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草莽文化的一些反映,是和当代社会民主和法制背道而驰的,所以这类影片不可能走得太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陈旭光说,去年的《集结号》和《投名状》给中国式的大片带来了不少变化,它们的叙述从远古回到现在,从偏狭意识诉求到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建立,从主攻国外市场到首先考虑国内市场,从开放性的、假定性很强的叙事结构回到老老实实讲故事,最后把大众平民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全部整合在一起,这是值得肯定的变化。
好莱坞模式不是万能的
中国大片从借鉴好莱坞大片起步,可观众的评价证明了内容空洞的奇观电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中国电影从文化精神层面到创意制作层面都应寻找自己的道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山就此提出了电影的文化取向问题。他认为,在文化取向上,我们要打破全盘西化,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反思。实际上,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西方认定的人性和东方认定的人性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国电影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上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传统和思考。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说,中国产业化模式和美国产业化模式不一样,推进中国产业化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例如按照好莱坞模式拍的电影《致命的一击》,由于没有与我们本土的国情相结合,结果票房不佳。所以,打造中国自己的主流电影迫在眉睫,它需要所有的中国电影人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和智慧。
给更多的电影以发展空间
如何找到一条大片、中片、小片和谐发展的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与会专家关注的热点。他们认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片来拉动,但也应该给中低成本电影一定的空间。陈旭光认为,中国电影最合理的格局,就是一年有三五部类似于《集结号》这样的大片;中间层面应该是中等投资的电影,像以《云水谣》为代表的艺术商业化影片;小成本电影应向类型化发展,这以《疯狂的石头》为开端,现在有《天下第二》等,此外,还有低成本的现实主义影片,这以《天狗》为代表。三个层次的电影共同构成中国电影产业的基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说,产业至上的模式和文化至上的模式对于中国电影都不太适用,中国电影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三条道路。关于这种第三条道路目前的共识是先发展大片,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培养他们看电影的热情,然后拉动其他的民族电影发展。当然,为防止这样造成观众只认大片,或者觉得电影就应该拍成国产大片那样,其他影片就不像电影的局面出现,在靠大片推动产业的同时,还要借助一种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来支持其他类型的电影,或者说小成本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