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期间,民俗学者和旅游学专家齐聚江西新余,探讨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用好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提起七夕,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牛郎和织女?象征着久别重逢的鹊桥?还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经典诗句?
在江西新余,向当地居民提出同样的问题,很多人的口中只有一个答案——仙女湖。根据学者考证,位于新余的仙女湖是中国最早有详细文字记载“七仙女下凡”传说的溯源地,如今,仙女湖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成了当地七夕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
时值中国传统的七夕节, 8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民协、江西省文联主办的“我们的节日——2020中国(新余)七夕民俗文化研讨暨展演活动”在新余举行。来自不同地方的民俗学者和旅游学专家齐聚新余,在“2020中国(新余)七夕民俗文化研讨会”及“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旅融合发展学术座谈会”中,共同探讨了地方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以及旅游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
善用文化资源,为游客搭建体验空间
仙女湖名字的由来,跟一个传说有关。在东晋文学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记载着“毛衣女下凡”的爱情故事—— “豫章新喻县”一个青年男人拿走了下凡仙女的羽毛衣,仙女不能飞回天上,做了男人的妻子,他们生了三个女儿。当女子找到了她的羽毛衣后,就穿上它飞回了天上……
这是将新余与牛郎织女传说联系起来的最早的文献,也因为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传说,新余将七夕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支点。
“毛衣女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里人民对幸福感的追求却是真实的。 ”说起“毛衣女下凡”的故事,学者陈东有提到,世界各地有许多类似的传说,但毛衣女的故事却独属于新余,“应尽可能利用好这个故事,发展地方旅游,把毛衣女的品牌打好” 。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传承与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是当今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路径。“民间文化资源一般都会具有生活属性,反映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这样的文化资源是易于活化利用的,比如民间礼仪、节庆活动、风味美食等等,它们具有活化利用的“天然便利性” ,外来旅游者易于进入情境中进行文化体验。
以七夕——这个寄托着民众精神向往的节日为例,萧放提到,在日本对七夕文化的传承中,形成了仙台、名古屋、神奈川三个地方的三大“七夕奠” ,这样的七夕祭祀大会进一步成为了旅游“卖点” ,吸引了游客的注意。而在中国,七夕文化也逐渐成为众多地方的旅游“卖点” ,至今,新余已经连续16年举办了七夕文化旅游节,不只是新余,河南鲁山、山东沂源等地都有相关的七夕文化节庆活动。
打造亮点景观,让游客“找到打卡的意义”
2015年8月,中国民协授予新余仙女湖“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称号。这无疑是新余七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对于新余旅游产业的发展,南昌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龚志强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作为新余的重要文化资源,七夕文化一直是吸引旅客的重要抓手。 ”但龚志强坦言,新余七夕相关的旅游景观中,亮点景观并不多。
“旅游结束后,如果拍摄的照片凑不齐朋友圈的九宫格,这说明旅游地的景观是有问题的。 ”龚志强认为,应该着力打造具有“网红特质”的亮点景观,“让来到景点的游客找到打卡的意义” 。
“在发展地方旅游的同时,一定要形塑地方特色。 ”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罗秋菊看来,地方特色景观,一方面要能体现地方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通过打造地方特色来建构品牌形象,可以强化对地方文化的认同。
“既然要以七夕为引领旅游产业的标识,就应该注重七夕文化精神内涵的系统外化。 ”萧放提到了那些可以形成“辨识度”的特色文化景观:“以星宿信仰、星宿观测、牛女传说为基础,设计系列旅游空间与旅游活动——空间如拜星台(观星台) 、鹊桥、牛郎稻场的设置,活动如七夕星空遥望、七夕星神祭祀、观星题诗竞赛、人间鹊桥会等。 ”
“保护并传承节日民俗,就是尊重和珍视民众的生活传统和内心诉求,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根,就是传承和发展深深扎根于民俗大地上的文化精神。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表示,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七夕节以及由此衍生的七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可谓是人心所向、善莫大焉” 。